虽然我个人兴趣很多,什么都喜欢去尝试,但从根本上而言,我长期认为有三样事情绝对值得永远坚持:读书,锻炼和旅行。它们与我而言如同永恒的真理一样,在我的目标列表中绝不动摇,我会偶尔因为一些原因停止这些活动,例如已经好几年没有旅行了,但在心底它们始终存在,只会搁置不会放弃。

关于读书的意义,我之后还会去提到,因为读书本来就会有感悟就会产生心得记录;而锻炼实在写不出什么,毕竟是身体上的修行;只有旅行,它是值得偶尔专门整理一下思绪,拿出来说一说的。

我在和妻子刚结婚没多久的时候是很沉迷旅游的,而自从有了孩子之后,行动就变的不便起来,而如今我刚刚涉及投资被动收入,开始摒弃“消费主义”,我不可避免的会考虑旅行对个人财务的影响。我读过不少书里都提到“旅行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将钱花到经历上要比花到物品上更有意义”,我都非常赞同;然而不可回避的是,旅行本身是昂贵的。如果旅行是对自己的投资,那么对我的回报是什么?这份回报是否值得?这就是我今天在思考的事情。

先抛开成本不说,旅行确实是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好处。比如,旅行可以让我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挑战自我,扩大自己的视野并且破除无知。我和妻子在冰封千里的俄罗斯深夜饿的发慌,挑战过狗不理的猪血肠;在马来的风暴海浪中乘坐过“绝命游艇”;在非洲坐过一半轮胎侧挂在悬崖下的“死亡巴士”;现在南美政局不稳,很多人都觉得这里水深火热毒贩横行,但是这里城市中的百姓生活依旧如常,人们十分友善和包容,每个人脸上都充满的笑容。我原本是个很严肃的人,眉头中间有俩道竖纹,冷漠感常使人敬而远之,而新环境促使我和别人打招呼交流,当地人的乐观心态也深深的感染了我,最近几年的照片可以看出我笑的褶子都出来了。而且因为这些旅行,使我不再恐惧去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因为我了解更多地方真正的事实,而非书本或媒体中的描述,我清楚如何和各地人进行交往。另外也因为这些旅行,使我对学习语言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在西语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会继续学习意大利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因为学习新的语言会使我真正的了解更多文化,并获得更多机会。(这里继续跑偏一句,有过国际组织的调查,其实世界上更多的人会说多种语言,仅仅会熟练使用一门语言的人占世界人口的15%左右,而30%左右的人会熟练使用两种语言,还有35%左右的人会熟练使用三种语言,最后还有20%的人可以熟练使用四门以上的语言,这和我通过duolingo, busuu等软件的感觉也是一致的。在这里,我只能感慨,中国实在太大了,大到我们已经足以以偏概全了。)

OK,除了开阔眼界,丰富经历和破除错误认知之外,旅行还可以让我们更有创造力和活力。有研究发现,全新的环境,语言,文化和社交,会给我们的大脑不断提供新的刺激,促使大脑形成新的突触,更容易让我们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想法,让我们也有更强的适应力。同时,旅行让我们从固有的环境中跳出来,便于摆脱每天面临的压力得到放松。

而旅行对我个人而言,则有一个另外的重要好处,就是旅行中遇到的人和事。通过和不同的人交流,让我知道人生的不同可能性,并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审视和调整。我曾和来自新西兰gap year的女孩深夜长谈,也和潜水小伙伴躺在沙滩上望着星星谈梦想,和学帆船驾驶的黑人水手伙伴们在甲板上喝酒休息,在樱花纷飞的季节邂逅穿百褶裙的日本小萌妹,每个人的身世,性格,三观都能惊人的不同,总能引起我的反思,那个人类的终极问题“人活着为了什么?”。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对那么哲学的问题丝毫没有答案。但,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终究会引发很多的思考。

上面我说了许多旅行的好处,但问题是,这些好处是否我们投入那么多金钱和时间?这个问题我想不出明确的统一答案,因为它过多的取决于我们对旅行的定义,以及旅行的目的。

我必须承认的事,在当代社会,旅行首先是一种消费行为。当我们谈旅行的时候,多半不是讨论宗教朝圣,游学或贸易行为,而更多的是指“以追求享乐为目的的消费行为”。然而,和常规的物质消费不同的是,旅行更容易被“高尚化”,我刚才提到的所有的好处,都可以用作去旅行的借口。当我们在物质消费时,会更容易察觉这是“消费主义”在作祟,就更容易采取“断舍离”来控制这种行为;但是,让我们受到社会名流,成功人士以及朋友圈的影响,把钱花费在“经历”和“眼界”上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将旅行中的过度消费“正当化”,旅行成为了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的象征。当然,我这里的意思不是说“旅行不对”,我想说的是我们首先应当把旅行按照它原本的消费属性来对待,不需要将其要妖魔化或高尚化,把它搞成一种“成功”“快乐”“追求人生意义”的符号,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理性旅行,从而更多的旅行,获得更有意义的旅行。

当我们一些客观情况不支持旅行时,现将资金,时间和精力花到自我提高,事业和投资上会更有意义。

那么“旅行是对自己的投资”这句话错了吗?答案当然是“不”。只是,旅行这种投资不是一种被动投资,它更多的依赖主动的获取收益。即意味着,上面提到的各种好处,我们不可能单纯依赖“完成各种打卡清单”的方式就能自动获取,那样得到的只是一段除了回忆之外,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经历。想要真正的将旅行变成一种投资,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去经营它,让它超越消费本身,这种旅行叫做“Intentional travelling”(翻译为 刻意旅行,用心旅行或主动意识旅行 都可以)。“刻意旅行”和“普通旅游”的区别就类似福尔摩斯对华生说的那句话“You see, but you do not observe. (你只是看到,却没有观察。)”类似,Intentional travelling 需要我们诚实的面对自己旅行的原因和目的,区分需求和欲望,明白旅行中什么东西对自己最有意义,我们究竟要从这场旅行中获取什么。

为了省事,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旅行”和“旅游”做一个定义的区分,当我说旅游的时候,就是指一个单纯的消费行为,那么我们对待它就应该像买一个消费品一样,进行合理的消费,不让它对我们造成财务压力,不让它影响我们的投资,更不会受社会媒体的影响而去旅游,当我说旅行的时候,则是指这种有主动意识的旅行,那么我们就需要赋予其一定的目的。

这里提供一些常见的可能性目的:

1,学习。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或一门新的语言。例如,去海外农场居住一段时间,学习如何照顾小动物;我之前学的潜水,帆船驾驶之类。 2,寻求自我改变。也就是考虑换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例如,我计划去欧洲一趟,就是去探索未来在欧洲长期生活的可能性;或者上面例子中的去海外农场居住生活一段时间,也许就喜欢上了田园生活呢?我特别相信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很多时候,人如果对现状不满,只有改变了自己的环境,才有自我改变的可能。 3,探索新的投资机会。每个地方的股票,房地产政策和机会都有不同,到不同的地方生活,观察当地的房地产,旅游,商品交易市场,去思考新的生意点子和该地区发展趋势,对于获得新的投资方式会大有益处。 4,扩大社交圈子,开拓思维。例如怀着这种目的的话,尽量选择带餐饮服务的民宿或青旅,我们会在民宿中和房东有更多的沟通机会。或者去一些数字游牧咖啡厅,可以很容易结识同行业的伙伴进行交流。甚至我非常喜欢的coboat,就是几个工作内容相似或互补的圈子,一起出钱租艘船,一段时间内就开船在海上用starlink配合工作,不少独立游戏开发者现在就很喜欢这种方式。

总之,拥有这些不同的目的,就会影响我们去旅行的路线和视角,以及所接触的人和事。这种带有目的性的旅行,不仅仅可以使我们在过程中开阔眼界,依然享受新鲜感的刺激,放松心情,也能带给我们有意义的个人成长,甚至财务上的回报。这种旅行更加有生命力,更加可持续。

《乔布斯传》提到乔布斯年轻时去印度的旅行改变了他的人生;也有人说到爱因斯坦的国际旅行影响了他的科学理论;JK罗琳在从曼彻斯特到伦敦旅行的火车上写了哈利波特的第一本,这些都是人们用来证明“旅行是投资”的例子。然而,我们很容易就会不小心混淆了“纯消费性质的旅游”和“有意识的旅行”两者,这是值得注意的。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我这里并不是在批判纯消费的旅游,只是想说明 Intentional travelling 的可能性,扩宽思路,并提醒我们注意避免消费主义陷阱。纯消费的旅游也有自身极重要的价值,因为那份钱买来的是“回忆”,而我认为,当我们老去时,我们在乎的只有回忆,而非某件年轻时购买的某件物品,为体验和回忆付费也完全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