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退休生活和GapYear
我已经“退休”在家不工作接近俩年了,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段时间里除了学习语言做独立游戏,也一直在思考,思考未来的人生规划,思考财富管理,思考孩子教育,思考个人医疗养老,思考人际关系,思考旅行,甚至思考人生的意义等一些哲学问题。这近十年一直在海外多处生活,这期间遇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产生新的体验和新的想法,逐渐也形成了一些沉淀。然而感悟常常很凌乱,不成系统,今日尝试从某些简单的方面入手,做一点整理归纳。
首先就是要说明,这个“退休”也仅仅是退休两三年,拿个永居,之后可能又去社会里折腾了。毕竟现在就退休未来三四十年还是太早了,而其实退休两三年只是一个类似欧美学生gap year的一个option。相信许多看过经济类书籍的人都知道 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Retire Early, 经济独立,提早退休),这个概念跟“财务自由”一样,我现在觉得,它有些理想化。绝对的“财务自由”几乎是不存在的,先不提人的欲望会变化,光通货膨胀和意外都很难处理,真正的自由是“财务能力自由”,即拥有在何时何地均可获得充足财务收入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而 F.I.R.E 也是如此,想要充足的资金达到被动收入完全支撑家庭消费支出甚至意外支出,可能会花费太久的时间,而事实是这种安排常常会错过一点儿,因为我们人生中很多事情,是会“过期”的。这就如同10岁的时候我们吃了一个冰激凌,和现在40岁吃一个冰激凌,同样的冰激凌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一样,过了一些年龄,有些事情就不会那么有意思了。每个不同的年龄对同一件事,所能体验所能经历感受的是不同的,所以,如果等待彻底充分的F.I.R.E这个年龄段到来,可能很多事情就已经晚了。所以,我们可以有另外一种思路,就是人生可以retire很多次,例如,30-40岁退休2年,40-50岁退休3年,50-60岁退休4-5年,这种阶段性的退休,可以将人生剩余的时间更有策略的进行一场规划,终生在感受,也终生在学习在进步。毕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嘛,工作和休息两者需要阴阳结合。所以,比起一次性赚够钱退休,“间歇性退休”可能会是一个更理性合理的安排。
而且,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个gap year的option,并不是要有钱了才能做这个选择。就如欧美大学生,大学刚毕业一无所有,依然背着包去旅行各国,去探索世界去学习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人交朋友,去知道这个世界的真实本质的样子是什么。去年底和几位朋友聊过这些事,他们会觉得这样放下工作,是对自己和家庭不负责任的决定,这样可能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我曾经也一直如此认为,自06年工作以来,我跳槽次数挺多,但两次跳槽中间间隔期从来不足一个月,只要在家一个月没工作,就会非常心慌甚至恐惧。然而,这个观点我现在变化了很多,现在我会去思考,究竟我未来的人生的意义或最终目标到底是什么,是为了更多职业上的发展或赚多的钱吗?有本书说过“如果想看到生命的意义,就去医院急诊室,看看那些即将面临死亡的人如何思考。”我也看过一些七八十岁的有见识的老人的视频,几乎无一不是在告诫年轻人勇敢的追求自己的价值,甚至小时候背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作者借保尔.柯察金之口说的“一个人的生命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们都会面临死亡,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如乔布斯所说:“You have nothing to lose”,我们并没有什么值得输的,那么人生有限的时间用来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就值得认真的思考了。而这个意义,是我们每个人自己去赋予的,而不是学校赋予的父母赋予的或社会公司去赋予的,它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答案无法统一,所以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事情。
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们整个生命过程,就是在玩一个MMORPG。在学校的时候,玩的是比成绩好的游戏;工作中,玩的是比赚钱多的游戏;再然后,玩的是比社会地位的游戏;许多上一辈的人老了后,自己努力不动了,就玩的是比孩子的游戏;这些生命不是用来获得自身某个目标的胜利,而是赢过别人,就如游戏中的排行榜一样。而事实是,这些无止境的游戏耗尽了我们的人生,最悲伤的则是,这些游戏的规则是由别人由社会制定的(在这里我还有很多想法,这里先不发散了),我们为什么要一直玩这样的游戏?我们为什么不能制定一个自己的游戏目标和规则?而这才是我们自己的人生目的。
这里,也会有人问到,”当前放在我们眼前最大的问题是我们30岁40岁的时候哪里有这样的freedom, 哪里是想走两年就走两年的,我们的income是不是能支持我去做这件事,并且,这两年可能是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时间,缺了这两年时间,我们的职业发展上限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潇洒两年以后会不会都找不到工作了”。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去清楚整理我们在gap year之前应该做哪些事情的准备,使得我们个人的财富构成是一种更加有效更加健康的构成,比如说,如果我们将钱都消费购买了房子甚至拥有房贷,或者我们将全部资产都放置在了股票市场,那么我们就相当于给自己戴上了“手铐”,这种情况下的确无法支持我们做出其他选择。此时我们需要有更优质的规划,如我先前在另外一篇英文日志里提到的“财富自由若干步骤”中描述一样,我们需要一步步的将金钱变成资产,用资产去产生现金流,一旦资产可以产生现金,我们就如《穷爸爸富爸爸》中描述的ESBI四象限中的I象限一样(见后注1),我们就不需要再出售自己的时间,从而受制于职业限制也就更少了。这里我们通常有一些误区,很多人以为从打工者E变成投资者I,是需要巨量现金或是一蹴而就的,其实我们可以分步去做,今年争取10%收益依靠投资的被动收入,90%靠工资;明年争取20%收入依靠被动收入,80%靠工资;如此一年年反复,最终即可达成被动收入的财务自由。这里顺道吐个槽,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有一个类似针对“复利”的错误理解,“我们都会过于高估自己一年内的成就,而也都会过于低估十年内的成就”,想一年内学好英语的人很多很多,最终却罕有达成;而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多半也就仅仅从事了十年,就可以成为职业领域中的中流砥柱,即是如此。这里通常还会有第二个问题误区,就是谨防消费陷阱。(这个消费陷阱的问题我甚至也可以专门开一篇幅来说,因为我也曾深陷其中,这是类似短视频“奶头乐”一样恐怖的全球性的陷阱,这里我建议考虑看一下我上一个日志中推荐的《瓦尔登湖》或者我挺喜欢的日本电影《小森林》之类,会发现现代人的大部分需求其实是过剩的,是一种新式的奴隶养成计划的一环。)我们二十多岁三十岁时,进来的钱原本就少,却被支出到了各种各样的物质消费之上,结果现金被消费了,也就没有机会变成资产,那么在十年十五年之后,差异就会逐渐显现出来。这里也顺道再补一句吧,避免消费陷阱,和“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其实并不冲突,区别并不是花费的多少,而是消费的目的,到底这些消费是自身的需求,还是社会赋予的需求是一定需要搞清楚的。例如我一天到晚在电脑前工作娱乐,那么我就需要好的网线,好的电脑设备,这种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比较,不是为了彰显社会地位;而假设我为了参加同事一个婚礼就买名牌服装,或是在公共交通十分便捷的地方买一辆车只为一年两三次的周末聚会,甚至只因为和朋友偶尔去了一次健身房就买一个200元钱的健身月卡,就都不算因为自身需求,而是因为多种多样的目的,或是为了摆阔,或是为了别人所谓的友情和认同,这些都是其他环境和社会赋予的。毫无疑问,做这些决定的是我们自己,看起来也各有原因,但不是自身追寻的,就是进入了消费陷阱。而且,通常来说,解决方法还有一个很简单的等式就是:快乐 = 现实 - 期望值。所以,降低自己的预期,也是个很简单的解决方案,往往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所以,对于上面的问题,那些对于工作的影响,通过发展新的现金流收入方式,以及降低预期,都可以减少其风险。而且,risk通常伴随的是opportunity,这一两年的休憩,可能会使我们看到更多的机会,或其他的赛道的可能性。因为我们这些所谓的“中产”,不过是一群在学校比成绩的游戏中胜出的人,所以我们擅长比成绩,眼中也就只会局限于比成绩,我们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也会是让他成为一个擅长比成绩的人,不过只是因为我们熟悉游戏的这一种玩法罢了,可万一升职加薪这个游戏玩法本身就是错误或局限的呢?
《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说过:“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初你对它恨之入骨,然后习以为常,时间够久之后,你会变得无比依赖这里,这就是制度化。”,我们又何尝不是。从孩子们的眼睛看来,我们大人是极其无趣的,起早贪黑去工作,生活绝对不该如此对吧,考试也是个蠢事情,对其恨之入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如我们一样会适应这种规则;甚至那些优等生长大后,恰恰因为他们这种学校比成绩,社会里比成就的游戏玩的太好了,反而就离不开这种玩法了。然后呢,我们就也想自己的孩子要走自己的这条路,上好的学校,去最好的大学,有更好的技能,获得更高的薪水。这都不过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认知限制,其实就是我们只看到了这条路,就如同我父母曾不遗余力想把我送到国企工作一样,“大学包分配,国企铁饭碗”即是他们的认知,所以他们也希望孩子可以走这条他们可以看的到的这条路。所以,后果就是,中产的家庭想尽千方百计为孩子找一份不错的职业,而精英阶级为孩子找的是一份事业。
而说到这点呢,我又想到一位朋友,他也是一位程序员,他的孩子现在七岁,和我大儿子一样岁数,已经深得其传承得了好几个编程奖项,我却丝毫不着急。因为我的孩子小我30多岁,我无法预测到让孩子未来去学什么才是适应他那个时代的。记得2002年左右我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土木工程是特别香的专业,就业率极高,而现在呢,移民出来的几位都是建筑科学院的,据说惨不忍睹。就说程序开发这个细分领域,15年前才有iphone的颠覆世界,app开发如鱼得水;还有web3区块链前几年火的离谱;现在的生成式AI;谁能想得到10年后到底是VRVR还是显卡单片机呢?甚至gpt干掉大部分低级程序员了呢?这也未可知。
这里,我们需要去认知到父母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我之前看到过一个视频说到父母的角色,类似一个国家的政府。一个政府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去守住底线,让这个国家中最穷的人或资源最受限的人可以获得最基本的保障,例如获得最低工资,最基本的医疗养老保障之类。而作为父母也是一样,最重要的是守住孩子的底线就行。因为一个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作为一个家长就可以去指定方向的,因为以我们目前的认知,是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的,也就无法为孩子指定未来的职业方向。所以,作为父母,我只负责守住底线,让孩子自由的去探索,其实这样做的话,我们做家长也容易很多,而孩子也会轻松很多,他们的未来会充满更多的可能性。
说到孩子,我又想到我们家是两个男孩,按照中国当前的“礼定俗成”,他们结婚时两套房,哪怕去我老家那三四线小城市,约莫也要200万,我一想,给不起,还是快点逃出来比较值当,毕竟海外没有给娃买房的习俗。哈哈,玩笑归玩笑,我确是完全没有打算给孩子留钱的想法的,我认为留给孩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思维方式,如何去思考做事情,如何去学习成长,如何去把握他在30岁的机会,哪怕可能留一些资源资产也不会给他们留一分钱。这里继续先扯远一下,我看过另一个视频,许多成功的人在中年复盘归因的时候,都曾坦言他们的成功不是所谓的努力,而更多的是眼光,或者归结于运气,就如雷军那句话“风口上的猪都会飞”是一个道理,收入数十万的人并不比收入几千的人努力数百倍,勤奋仅仅在需要出卖时间而积累第一桶金时有意义,而我们的大脑原本就是用来思考而非记忆的,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观察机会把握机会,几次决定性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而每个时代又有每个时代的“风口”机会,让孩子自己有能力去找到他那个时代快速增长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即使留给他们人脉资源或其他资产也不能直接给他们钱的原因则是,直接给钱会毁灭他们对于工作打拼的动力,也会毁灭他们获得收益时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又恰恰是许多人生的重要意义。在自己不断的努力过程中,获得的这种成就感,一旦被抹杀,会是极难重新建立起来的。而我们如何留给孩子有意义的思维方式,那就是让他们在成年之前更多的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其他的人,其中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旅行。注意,这里的旅行不是旅游,旅游是短期的,目的是欣赏风景放松自己,而旅行则是中长期的,需要深入介入当地人生活方式的,和当地人做朋友,去帮助他们,我们也从中去学习。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深入到每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之中,这是我认为作为父母能给予他们最宝贵的一种礼物。为此,孩子们需要懂得更多的语言沟通方式,而我则计划二次甚至三次移民到其他洲,这一切计划其实都是相互关联互相成就的。
好了,今天就先写这么多,回头一看,依然观点很凌乱,从gap year到孩子教育都所提及,这就是语言组织能力不足,观点过于发散导致的,或许过几年要学学怎么写小作文了吧,笑。
注1: ESBI四象限,大致是指:E-Emplyee 打工者,公司员工。出卖时间为他人工作获取金钱,被他人收割剩余价值,大约占人群的60%。S-SelfEmplyed 自雇者,个体经营者。出卖自己的时间,自己为自己打工。除政府税收外,自己工作一天的收入100%到自己口袋,与他人无关,大约占人群的30%。B-BusinessOwner 企业老板。有员工为你打工,可以收割他人的剩余价值,不需工作也可以获得收入,大约占人群的5%。I-Investor 投资者。让钱为你打工,用钱生钱,休息时也有收入,大约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