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人吐槽我“不是财务自由了吗,干嘛还在搞独立游戏?”。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认真解释回答一下。“如果实现了财务自由,就不应该主动工作赚钱”,这其实是对财务自由的一个典型的误解。我们先看看维基百科中对财务自由的定义:“财务自由是指你工作并不为了钱,而钱完全够用的状态。只有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等于或超过所需的日常开支,就可以算作进入财务自由的状态。此时只要不发生什么重大灾难,就可以生活下去,你可以继续工作下去,或选择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而不是为生活所迫做那些不乐意却又无可奈何要做的事。”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解释中有如下几个要点: 1,你的资产的被动收入 2,你的日常开支 3,财务自由是一种状态 4,做你真正想做的事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讨论财务自由的时候,往往注意力都在前两点,因为这两项非常具体可以计算,于是财务自由就成为了具体的数字,而这个数字,就成了许多人的最终目标。这就是许多人对财务自由产生误解的根本原因,而我认为财务自由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第四点,“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如果这个最终目标没有明确,那么财务自由的意义可能就不存在了。

我很喜欢玩游戏,所以这里拿玩游戏举个例子。人生假如是一款游戏,财富就是外挂或秘籍,类似魂斗罗的三十条命秘籍一样。没钱的人,在闯关过程中失败几次,没命了就要GG,所以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而有钱的人,就相当于有更多的命,可以有更多的失败机会。所以像王思聪那样财务自由的人,他就可以有更多机会探索和尝试,去好好体验这个游戏世界。而无论王思聪还是我们普通人,真正追求的都是这个纯粹的游戏体验,而非三十条命这个秘籍本身。

所以,财务自由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财务自由只是达成这种目的而采取的一个秘籍手段,且不可一种舍本逐末。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点,财务自由是一个状态,意味着它是持续性的一条线,而不是一个点。这种“持续性”就需要我们长期的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对金钱的态度。我们很多人为了实现财务自由的那个数字,可能会自己短时间内进行自我压榨,以期望迅速达成目标。但这种自我压榨是无法持续的,也会导致最终的财务自由那种状态无法持续,这就好像一些妹子为了减肥而疯狂节食甚至催吐,的确可以短时间达到一个理想的体重,但因为过度节食和催吐的行为通常不可持续,导致被迫恢复正常饮食后体重又会很快反弹一样,纵使短暂进入了财务自由状态又会失去。

而且,我并不大赞同“延迟享受”的概念,因为我认为人是由欲望驱动的,及时享受是人类的本能。如果我们想要和本能做抗争,对意志力是会有巨大消耗的,而意志力或自控力又是固定量的,用完了就没了,所以应该将其花到价值更高的自我提升之上,用来去抵抗欲望很不划算,所以,要抵抗本能做到延迟享受,我知道自己赢得概率很低。那么怎么办呢?

我觉得“延迟享受”这事儿有点像戒烟,想戒烟,关注点不应该是忍耐几天不抽或“延迟”多久,而应该是重新明确吸烟的动机并养成良好习惯改变它,重新定义什么是“享受”。大多数人不抽烟也不会觉得难受;和尚一辈子不吃肉也不是在“延迟享受”;他们压根儿就没打算抽烟或吃肉,这些事对他们就不算是“享受”。所以,如果我们把“消费”和“比较”作为自己幸福的主要来源,即使我们短时间可以的去控制自己的消费,去实现某种数字上的财务目标,在达到该目标后依然会陷入到消费的死循环中。因为消费带来的快乐往往需要通过不断的消费来实现,而且更致命的是,这种消费带来的快乐阈值也会逐渐上涨,小时候我们有个糖果小玩具就可以开心一段,长大点儿一个包一双品牌鞋会快乐,现在我们一个新车一个新房才会开心,糖果小玩具已经很难让我们得到快乐了。快乐阈值的上涨,欲望的膨胀,使我们越来越难满足。英语有句谚语是”If you can’t be happy with a coffee, you won’t be happy with a yacht.”

而因为消费主义在当前时代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用消费定义我们的价值,例如你穿西装开豪车喝星巴克用苹果,就是白领;我穿T-shirt牛仔裤坐地铁拿保温杯茶水夹个书本,似乎就low你一等;而实际上我们上面描述的两个人所拥有物品的功能属性是想相同的,都是穿着保暖遮羞的衣服,使用着交通工具,饮用着生命维持物质,并进行记录或学习,其身份地位却似乎因为消费品而发生的了变化,这就是消费陷阱中一个常见手段,用消费定义人的表面价值。而实际上呢,可能前者是个“月光族新穷人穷忙族”,而后者也可能是早已财务自由的教授科学家。

所以呢,克服消费主义的要点是重新定义自己的幸福来源,让它来源于自身的能力,自身的价值,来源于自己做的事情,而不是消费。而财务自由也与之相同,真正的锚点是要想明白自己想要做的事,这样才能找到让自身真正快乐的定义,从而维持住财务自由的状态。而单纯的追求财务自由数字的本身,则是对财务自由的一种不完整的理解,它并不具备可持续性。


理解了这些点,我再回到开始那句话,它假设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就没有动力去工作,甚至不应该去工作,就大错特错了。真正财务自由的意义就是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而非什么都不做,这也就是我之前总结的“退而不休”的意思。

而反看我在facebook群组里认识的一些老外,他们因为有401保障,很多早已进入了财务自由阶段,但没有人闲下来,都在各种折腾。这其实就让我想明白了另外一件事,追求财务自由没有必要过分纠结被动收入而忽略主动收入。因为主动收入是一种非常快速和高效的收入方式,它不仅仅可能是我们实现人生意义的一种途径,也是我们前进的一种动力。所以,我最终认为财务自由的最佳形态是,我们的被动收入可以提供给我们一定程度上的便利和安全感,让我们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我们继续创造主动收入,这个主动收入则允许我们进一步投资以扩大被动收入,实现一个良性循环。

这也是我一直在考虑进行mutil gap的原因,工作一段时间,gap一段时间去旅行,进行生活的体验。而且,事实上,被动收入因为是用钱生钱,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收益多少取决于投资时间长短和本金的多少,而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本金的多少更多来自于我进行主动收入的收益,这就更值得去争取主动收入。其三,我们回顾财务自由的定义中,有一句“此时只要不发生什么重大灾难,就可以生活下去”,意味着财务自由对于重大的灾难意外并没有抗风险的能力,此时如果拥有获取主动收入的能力,也是对自己和家庭的进一步保障。其四,如果我们期望在事业或财富有进一步的追求,有自己的事业是必不可少一环,通过被动收入想成为富豪是罕见的,富豪榜上的top 100绝大多数都是有自己的事业的,而真正的纯投资者反而是凤毛麟角。

我知道有些人可能自己当前的工作就已经是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这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如果工作的环境不错,其收入也能满足自己和家庭的需要,那么这些人可能其实就不必刻意追求财务自由。只是我们大多数人通常并没有那么幸运,可能是赚钱的事情不喜欢,喜欢的事情不赚钱,也可能是能力还不够,没办法通过喜欢的事情去赚钱,于是我们就需要通过达成财务自由的那个数字,从而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财务自由是一种狡兔三窟的生存方式,是一种曲线救国,而“救国”,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才就是它的实际意义。


顺道提一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总喜欢进入一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养成的原因,我感觉大多是因为在生活的各种争论中“总想赢”导致的,国人有很重的胜负心,这点实在要不得,以后有可能拉出来专门谈谈)。总之,和这种人说要减少消费的时候,他会认为我是让他不消费,做苦行僧;和这种人说要减少负债的时候,他会认为我是要他零负债,把辛苦供了几年的房子立马卖掉;而这些事显然做不到,于是他干脆就彻底否定财务自由的概念,拒绝对现在的生活方式和财务状况做出改善。而事实是,这个世界许多东西不是仅有黑白两面,其中有巨量的不同的灰度,所以我们绝不应该把“没有实现财务自由”作为自己不做某些事情的借口。既然我们的目的是可持续性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这个事情不需要非要等到所谓的财务自由后才开始做。我们很多时候不做一件事情,可能原因并不是因为条件不成熟,而是我们害怕,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甚至可能我们以为的“这个自己想做的事”也不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仅是一种自我欺骗。若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还没有实现财务自由”会很容易成为我们不做某些事情的借口。

这里不禁想到自己刚工作时和游戏开发圈里的同事谈游戏,那时的游戏开发行业收入并不高,前景也不明朗,当时该行业的同事还大多都是青少年时真正喜欢游戏的玩家,因为“热爱游戏”从而投身该行业的。其实和广大游戏玩家一样,我们这些行业中人初始参加工作时,对商业游戏的各种坑钱的模式也颇有不满,都希望更多更好的设计出有意思的游戏玩法,于是闲聊时都喜欢说一句话“等我当项目负责人了,我就怎么怎么滴;等我有能力了或者有钱了,我就怎么怎么滴”,仿佛“有钱有权有能力”就是某种魔法,一旦有了它我们就会瞬间成功。然而,接近20年过去了,许多原本的同事也都进入了中高管理层,或成了技术大牛,他们所做的事情并没有改变,中国的游戏行业坑钱机制也没有改变,甚至更加恶劣了。

所以,回到财务自由这个话题,如果连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都没想清楚的话,那么达到财务自由的某个数字标准是否真的有其追求的意义?那么,这里我给出的建议是,在追求财务自由的财富数字的这个过程中,尽量也一路调整思考清楚自己的终极目的,从而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里我想到看过的一个街头采访视频故事,主持人在采访一个看起来有些小资的可爱妹纸。可能是受到某些书的影响,这妹纸表示自己一直很想去旅行,说了巴拉巴拉一堆旅行的好处,此时恰巧有一阵小风吹过,妹子的头发被吹起来了几根,此时对着镜头妹纸就已经泪水夺眶欲出,和主持人哽咽着说对不起,自己有轻度洁癖,要赶快回家洗澡,不能继续接受采访了。呃,连一点微风就承受不了,那怎么去实现旅行的目的?如果一个人的人生的弹性和宽度太差,为自己强行设置的生活方式很不灵活,这样都会导致自己很难获得幸福。


好,说了这么半天,我现在财务自由了吗?我想做的事情又是什么呢?关于是否已经财务自由了这件事儿,我早就不纠结了,因为我刚才已经说了,财务自由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它并不是终极目标。我的核心关注点是我是否已经开始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我的财务状况已经足够给我提供一定的安全感和自由度,让我已经开始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这就已经实现了我追求财务自由的目的了。那么我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我给自己定义的追求是以下几个词:自我成长,自由,家庭,经历,分享和帮助。具体到事情上,就是要做出一款自己喜欢的游戏,和家人一起旅行众多的国家,帮助值得帮助的人。这三项规划其实在我零几年时就已经确定了下来,从未变过。

所以,相信读到这里,开头那个问题我已经回答的清楚了。


最后,我明白很多人喜欢寻求明确的答案,做一个“执行者”,他们会说:“你讲这么多大道理干嘛,别废话,我看你这破东西就是想知道赚多少钱才能财务自由?”好吧,国内教育的一些弊病并非我们朝夕可以解决的,下面就直接给所谓的“干货”答案,背诵即可。

如果想退休,我们离退休的时间仅取决于一个因素:我们的储蓄率占收入的百分比。如果进一步细分说明就是两部分:每年可以省下多少钱,每年我们需要多少钱生活。假如我们每年赚10万,每年生活硬开销为5万,则储蓄率为 510 = 50%;假如我们每年赚10万,每年生活硬开销为2.5万,能省下7.5万,则储蓄率为 7.510 = 75%。然后代入如下列表就好:

  • 储蓄率5%,则需工作66年可退休。
  • 储蓄率15%,则需工作43年可退休。
  • 储蓄率25%,则需工作32年可退休。
  • 储蓄率35%,则需工作25年可退休。
  • 储蓄率45%,则需工作19年可退休。
  • 储蓄率55%,则需工作14.5年可退休。
  • 储蓄率65%,则需工作10.5年可退休。
  • 储蓄率75%,则需工作7年可退休。
  • 储蓄率85%,则需工作4年可退休。

自己算吧。这些假设前提是:

  • 假设每年我们可以将剩下的钱投资,投资可获得扣除通货膨胀后5%的回报。(例如美元30年历史通膨为3%,则意味着我以美元投资需要8%的年回报比即可。投资美股指数基金可达到年化率11%左右,即为合格;投资美债收益率现在也才5%,减去通膨不到2%,即为不合格。)
  • 假设退休后我们依赖4%的安全提款率生活。(4%安全提款率即,在有生之年,不耗尽本金的情况下,我们每年可以从投资账户种提取的最大现金比率。例如:我们投资了100万,则我们每年可以领出4万开销一直到死,这100万不会被消耗。这个4%的值也可以反向使用,即25倍法则。即如果我们现在每年开销10万,则意味着我们只要投资了250万,则意味着可以退休)
  • 假设你当前存款投资储蓄为0.

这里我不想详细解释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相关书籍并进行计算。但这里我需要额外强调的一点是“降低支出 比 增加收入 更有效”,因为降低支出会产生双重影响,看上面的那个公式,降低支出既可增加了每个月剩余的储蓄金额,同时也减少了每个月的开销支出金额,对分子分母都有影响;而增加收入,只会增加每个月的储蓄金额。所以,这也是我一直强调避免进入消费陷阱,警惕消费主义的原因。

我可能这是我最后一次讨论财务自由这个话题了,因为这块我理解的就这么多,再写日志已经无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