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从亚马逊丛林旅游回来的第三天,疲劳感基本已经缓解,另外最近俩天到家有稳定网络了,和先前一些同事做了一些联系,这里也顺道记录一下感受。所以,今天这里要谈的主题主要是: 1:先前十几天旅行的回顾和感受,以及一些心态的变化 2:最近的一些感受:【只需致富一次】【朋友们终究是渐行渐远】【移民的困境】【海外教育的困境】【思维产生差异】【浅谈海外】【欧洲工作信息】 3:关于独立游戏开发大方向和资产上限的一个巨大调整

【旅行回顾】

首先先说先前旅行的一些回顾。因为老婆拿了永居的缘故,原本的驾照需要去Quito进行更新,从家出发路途大约有500多公里,期间有不少山道,老婆自己坐车过去的话还是有些不放心的。正好娃子们放假,于是一琢磨干脆一起去Quito溜达一圈得了。然而在第二天上午就要出发之际,我收到一位住在Cotacachi的华人哥们的日常闲聊信息,他总是邀请我过去他家那边玩,而他买的Cotacachi房子是一个坐落在哥伦比亚边境附近的小镇,我心血来潮和老婆商量干脆顺道去Colombia玩一圈算了。于是我就带了一条烟一个火机一个充电宝,最后口袋里塞了个钱包和手机就带俩娃和老婆开始了这次为期13天的旅行。

我不会每天都记录的,仅挑点有印象的记录一下。

第一天晚上我们住在了Ambato,一路上运气不错,没有大雾天气,于是当天就走了一半的路程300公里到了Ambato,晚上找了个当地民宿,接待是一位来自Cuba的小帅哥,英语西语都是棒棒哒。他20多岁,来自古巴首都Habana,因为政治原因从古巴跑出来,随身没带钱也没熟人,一路打零工生活,最后因为那家民宿能提供住宿,他就留了下来,虽然他的语言很流利,但依然满脸清涩感不太擅长主动聊天。我本身对古巴的情况挺好奇,但因为我们到民宿已经是晚上8点多天色全黑,也就没有继续多聊,本打算第二天早餐找他继续了解古巴情况的,可是第二天就已经换了工作人员,没能见到他,略感可惜。那家民宿除了几间用于出租的客房以及主人自用房外,还有个大花园约莫100平米,里面种了各种果树,还内置了一个挺大的健身房,属于很理想的退休自留地。

第二天我们清早出发,下午就赶到了Quito,住到了朋友老葫芦家里。他们俩口子是华人,有个8岁的女儿,约莫2021年到的瓜瓜,他们也是白手起家型,当时全身家当就只有一万美元。于是他们在当地做一些为华人移民咨询的服务,也做一些地接的服务,三年下来,硬是在Quito租了个约莫1000平方米的院子,连他们父母姐姐都接过来了。他们租的房子有一亩的菜园子,种了一些果树和向日葵,也有种菜,但是……种菜水平实在是尴尬,歪瓜裂枣的毫无美感,我们到的时候,他父亲“老爷子”正在整理菜园子。我观察了一下,之后如果我买地的话,约莫1亩地就很合适,能顾住自己家四五人的菜,也不会太累。除了那一亩地666平方米,还有约莫200多平的房子,两层的,一个月租金400刀,以及一个前院小花园和车道。这一套如果买下来的话需要10万刀,老葫芦说还可以砍价,估计8-9万可以拿下,当时听的我是心里痒痒的,如果欧洲那边能有这种地儿20万刀我会毫不犹豫拿下来作为养老自住,真香。

我们在老葫芦家住了3-4天,老婆在此期间换了驾照,居然还需要重新考一遍驾照理论,还好老婆仔现在厉害了,10分钟搞定,满分。666666,应试达人。

期间我就和老葫芦乱聊。他到Quito后,觉得不错,就把自己父母接过来了,老爷子俩口子生活还挺开心,反正气候舒服食物便宜又干净,医疗也都免费,他们都很适应不打算回国了,老爷子现在还在卖国内最后一套房子,计划接下来就定居瓜瓜了。说到这,我就佩服我父母,我这都10年没回国的人了,他们还天天琢磨让我回去接班,呵呵,我回得去吗?国内35岁程序员就失业了,我回去谁给我发工资?有些事真心不能比,人比人,气死人。看人家父母,也是村里出来的,思想就开明的很,现在Youtube看的那些频道比我还右……

老葫芦的姐姐我是知道的,也是国内村里的,收入约莫3000来块一个月吧,到这边后,老葫芦投资给他姐盘了个饭店,貌似3万多刀的样子,半年就回本了,现在每月能赚4,5千刀,爽的飞起。我先前跑去研究开饭店就是她这事给吸引的,可惜最后实在觉得不合适,还是算了。

就我住的几天看来,老葫芦这俩口子现在已经佛了,因为瓜瓜现在不对中国免签,他们的业务也应该是减少了蛮多,反正四五天,没见他们工作一下,整天就只陪玩和闲聊。我说考虑去日本工作,以及下一步去欧洲定居,他们就很不理解,觉得我太折腾。好吧,在瓜瓜呆久的这几个,都有这味儿,都想咸鱼一样躺平。我也沾染了挺多,一会儿细说。

约莫第六天吧,我和老婆就继续北上去找Cotacachi的那个哥们玩去了,当天下午到的,当地比较小,找房子费死劲了,Booking上一个个民宿偏远的要命。最终折腾了三四个小时,才找到了一个庄园住了两晚,一晚上一家四口貌似40刀。这个庄园就相当棒了,离镇中心三条街走路5分钟,但在镇边上,不吵闹。庄园很大有一个足球场的大小,房主人自己在庄园一边住,另外一边租给房客,早上吃饭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欧美白人,英文反倒成了主要交流语言。住的也相当不错,开门就是庭院和火山作为背景,庭院里有很健全的BBQ烧烤区和酒窖,又再一次让我产生了自己买地建房租房做房东的想法。

Cotacachi这哥们和我年纪差不多大,他和老婆也是2021年左右来的,有个5岁的娃有罕见的先天疾病,智力比较低下而且四肢无力,完全无法照顾自己。这个病还需要定期吃药,据说瓜瓜的这种药比较便宜,所以才移民出来的。这时候我就总感谢老天给了我一对健康的娃娃,于是他们兄弟俩不爱学习又调皮的问题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Cotacachi这哥们没有选择Quito和Cuenca这种大城市,跑到小村的原因就是小村确实有小村的优势,每家每户都认识,第二天早上我们区了当地的农贸市场,里面清一色的美国人,都是跑到Cotacachi退休的,他们退休后大多在当地搞农场,自己养牛做奶酪酿啤酒做羊毛制品做巧克力,然后每周跑到农贸市场以物易物的,相当有生活气息。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最中意的居住地一直是荷兰的阿尔俾斯山小村,这种简单温馨淳朴的生活风貌才是生活的真谛。(此处安利一个电影:海蒂和爷爷)

Cotacachi这哥们在当地买了个小庄园房,貌似是7-8万刀,木质的还有壁炉,很漂亮,但是物业奇贵,一个月150刀简直离谱,据说邻居都是欧美人。他们天天早上踢球,然后他在当地开了个饭馆,白天就在饭馆里看店,扣手机极度无聊,熬到了晚上就匆忙跑去喝酒看球。我们去的时候他亲自下厨,做了份辣子河豚肉,居然2美元一个河豚还是清洗好的,便宜的我眼泪都快出来了。在日本的话一盘河豚也就一只,通常2万日元约莫150美元,搞得我路过时都不敢多看一眼。本想带几条回家,可惜河豚不耐放,必须两三天内吃掉,我们还打算去哥伦比亚,于是算了。

去Cotacachi的路上有全球最著名的玫瑰花种植园,老婆对花没有抵抗力,于是要我买999朵玫瑰送给她。这边的玫瑰确实又大又便宜,5刀3-4束,一束约莫30朵,对于不爱花的我就在一旁心算,999朵也不过就33束,总共不过50刀,俺就当钱包没拿稳掉了张钞票而已,于是我就答应了下来,乐的老婆仔高兴了一下午。最后真要买的时候,许多老板要卖5刀3束,她却坚持要找5刀4束的,结果错过几家花店,最终一朵没买就开出了种植园区域……好吧,女生的心态到现在我也搞不懂。

从Cotacachi就待了两晚,然后我们就打算上路哥伦比亚,结果因为汽油价上涨,全国闹起了大游行,哥伦比亚临时关闭了边境,好好的突然就去不了了,搞得我特尴尬。于是琢磨了一下,我和老婆商量去一趟亚马逊丛林。亚马逊丛林的路不太好,加上也不清楚大游行会不会对路况有什么影响,开始还有点慌慌的,但后来证明,完全多虑了。路况很好,而且大游行完全没有影响行程。

总之,大约第九天下午就到了亚马逊丛林外围的Tena镇,因为城镇已经比较偏僻,当地加油站居然都没有我们汽车用的super汽油(大约是国内的95号汽油),老婆慌的不行,生怕回不去了,我琢磨问题不大,大不了坐车去大城市用矿泉水塑料瓶运汽油过来,哈哈。最终到了晚上还是找到了一个加油站加上了油,然后在晚上8点多赶到了Misahualli村的住宿。

亚马逊丛林这边大致就是看一些动物,漂流什么的,因为有娃,我们也没能去做什么挑战性的活动,于是整个旅行比较匆忙,未能深入去探索,算是比较遗憾。在这里有两个比较有印象的人,一个就是我住宿的房东,看起来平平无奇,会西语英语法语;然后旁边一个房客,则会日文英文西语还会一些中文。基本上印证了我先前那个判断,在海外,只会一两门语言的人反而是罕见的,多半都会3,4门语言。我老婆吐槽说,结婚前她最讨厌的就是英语,大学毕业时心想这辈子终于不用学英文了,没想到结婚后又要学英语又要学西语,简直完全不可想象。我心想,到了欧洲后,还有法语葡语德语意大利语都在排队等着你呢,哈哈哈哈。另外一个聊的比较多的人则是另一位房客Sam,他是美国人,家住亚利桑那洲,他平时半年在美国Grand Canyon工作,半年就跑亚马逊丛林来看猴子。他每天早上起来就抱着一个浆板跑去亚马逊河划浆板,然后顺道带点水果切切分给猴子,整个过程没有任何资助没有收益,完全个人兴趣,类似于NGO性质,已经这样生活近10年了,聊天过程中他多次邀请我们去美国要记得找他玩,他家牧场多么大多么有趣等等,可惜我没美国签证啊……嘤嘤嘤。最终走的时候,我们交换了instagram并保持着联系。

然后亚马逊丛林玩了三天我们就沿路返回了,路程大约又是俩天,期间在Sucha的一个老夫妇的旅馆住了一晚,又双叒叕是花园民宿,那种佛系的舒适,真心的刺激我,所以我回来后,是要认真的将买地建房搞民宿提上核心投资计划里的。

这次旅途13天,全部开销760刀,中间有三天居住在朋友家,其他每晚开销平均35刀,每日餐饮零食约莫也有30刀,然后就是一些燃油费用和少量的活动费用,开销真的不高,而且我们是一家四口的哦。所以,前天刚到家,老婆就琢磨下星期继续开车旅行,这次打算去秘鲁,按我老家的话来说,这就是把心玩野了。

【旅行感受】

而对我来说,这次旅行最大的感受就是又转变了一些心态。前年离职刚到这边的时候,还不适应躺平生活,整天考虑如何找下一份工作,如何保持技术竞争力,人躺着了,但心里还是慌慌的;去年就平和了一些,更多开始考虑未来的规划,也从技术转向更多的到语言层面;而现在的心态嘛,很坦诚来说,就是“在这呆着也很不错嘛”,气候好物价便宜,有房有车有老婆孩子有钱,也没各种恶心烦人的事,整天打打游戏发发呆也很香嘛。哈哈,不过,这些也是说说而已,为了娃子有个更好点的发展机会,还是需要去更发达一些的欧洲的;只是,个人确实能更平和的接受当前的这种佛系躺平生活了,就算之后选择其他生活方式,这里也确实可作为养老时的一个很好的退路。

另外一个想法就是,买块地,建个花园建房子开民宿,是真的很不错。因为不是职业的旅馆,并没有什么“工作的压力”,而且庭院花园的美也可以共享的;从收入而言,作为一种被动收入方式而言也相当不错,民宿租房并不用过多的打理,请个人负责清理做早餐本身费用也很低,整体依然可以轻松保持5-6%的年收益率。而且还不会像饭馆一样被“绑”在饭店里,允许偶尔出游一两周不在,真的挺香。现在主要问题就是要了解更多细节,以及成本问题,瓜瓜这边我估计一个有5-6个客房的民宿加一个花园以及厨房洗衣间,700平米位置还凑合的二手hotel,成本要有50万刀。如果自己建的话也要30万刀左右。而这个价格如果在西班牙的话,则起码要翻倍,这就需要我继续努力赚钱补贴了。

【只需致富一次】

这原本是巴菲特推荐的一本书,书名就叫《你只需致富一次》,主要内容也就如书名一样,作者通过大量的事例来证明人们只需致富一次,之后的主题就应当从“打江山”转型为“守江山”。我对此也是深信不疑,小富即安的心态其实很适合我的家庭状态,妻子并没有野心,我自身也有不少的性格短板,加以原生家庭的限制,现在大致也是努力的天花板了,需要转移重心到家庭和生活中了,而非事业。

但这并不代表接下来就要躺平。

首先我自己的终身目标第一条设定是积累一定量的财富,当前距离那个目标还少35万刀左右,这也很符合我当前对未来的规划。再来15万,可以在欧洲买个小房稳住靠被动收入生存;再来20万,则可以在欧洲投资一个民宿,使生活变的更加有情趣一些,环球旅游的资金也有了;然后调整一下当前的投资结构,分出一些定存资产到ETF中,以民宿收益来抵抗股市风险,这种投资组合就会很稳健,可以让我不再为财务分出更多精力。庆幸的是,就算60岁退休,我依然有20年来达成这个目标,每年只需有2万刀收益即可,为此去打工忍耐也没什么问题,并不会产生什么压力。

其次我的终身目标第二条就是做出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意味着我还要向这个目标继续前行,不可能完全的吃喝等死,只是依然没有什么时间和财务压力罢了。

而且即使巴菲特,其资产的98%也均来自他52岁后的收益,我还有的是机会,完全不用着急,只需找好投资组合,稳住不赔,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去裁决即可。

【终究是渐行渐远】

和小A聊了天,他是我之前的游戏开发同事,比我约莫小5岁,在我任职主程序时他刚刚入行做策划。小A的性格很好,做事很稳健,有着他当时那个年纪不相称的成熟,我当时觉得之后他必然会成一些事业。不过,我们加了好友,却几乎未见过他来访或留言。这次我主动联系后,他却连视频都不方便接,草草聊了数句后他又需忙着回去工作,这显然让我觉得相当遗憾。

我想起最近看的一个Youtube访谈内容的视频,大致就是两个海外长居的华人,都表达了在海外居住后,和先前的朋友逐步渐行渐远的感受。我也深有同感,在先前的日志里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达,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逐渐思维方式还是产生差异化,大家聊天时都揣着说话,感受颇差,以致于我无奈的连微信朋友圈都已经关闭。

这事儿其实我总觉得很简单,但到了国内就变的非常复杂。因为我在海外并没有那么多业务,手机打字不熟,缓慢的速度实在让我难以忍受,所以和朋友沟通时习惯优先视频聊天,即可以更快速的进行内容沟通,也可以因为面部表情的交流来避免错误理解,还可以拉近彼此距离,属于极佳的沟通方式。但国内的朋友总有意规避这种交流方式,怪怪的。我尝试过去猜测他们的原因,但无一是愉快的。担心我搞传销欺诈?一年只需花一分钟看一眼我的空间也会知道这不大可能。工作太忙?忙的话可以之后约时间聊嘛,十年没联系,半小时真的抽不出来么。不知道聊什么?可是不聊聊怎么会知道哪些话题适合聊呢……总之,我做了挺多猜测,最终依然只有一个结论,就是“确实生分了”。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长久,或者重要性并没有那么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我又不明白了,既然已经不是朋友了,干嘛不直接拒绝呢,直接删除或许更好吧。如果还视作朋友,为何从不联系呢?

总之,我觉得自己还是在海外呆久了,事情想的很直接,但恰恰我又觉得这种“直接”是对的。所以,结论依然简单,我会逐步退出这些社交圈,实在没有意义。每个人微信好友可能都有数百上千人,结果真想聊天了连10个人都找不到,有何意义?我聊天目的既不是借钱欺诈,又不是负能量吐槽,也不是炫耀或贬损,仅仅是想知道朋友生活情况,得知他人的一些想法,以人为鉴,进行学习,以便自我审视和调整,既然这个目的达不到,也是时候彻底离开现在的社交圈了。

【移民的困境】

小B先前想移民,这个想法已经和我谈了数年之久,考虑到年龄和资金问题,我和他建议过南美,东欧几个国家,他却始终都看不上,总想去美加澳新,但条件并未能达标。在这几年中,他先是国内购房,进一步降低了自己可用资产现金流;然后最近又想移民发达国家,结果被骗,导致进一步资产损失,令我相当无语。

假如我们把美加澳新英视为移民第一档,什么法国西班牙欧洲小国视为第二档,将南美东南亚这些国家移民视为第三档的话。在聊天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国人对第二三档国家的轻视,然而现实很有意思,美加澳新的人常常移民跑去东南亚和南美;而中国大土豪常常跑去欧洲第二档;反而是中产白领最喜欢第一档国家。这些数据网上都可以查到,有兴趣的可以自己验证下。

接下来我来说一下这种情况的原因。

首先就是我们得到的信息不一致。信息渠道途径不一致的原因我自然不能详谈;除此之外,还有原因是“刻板印象”,就如我们觉得东北人都能喝酒一样,我们会觉得欧洲都是发达的,非洲都是穷的,却不知赤道几内亚的人均GDP比东欧大多数国家还高出不少;然后还有巨大信息时差的问题,例如委内瑞拉在2014年人均GDP就14000超过现在的中国,而今年委内瑞拉人均GDP还不足2000;以及一些细节理解问题,例如古巴今年人均GDP已经到了56000,超过了加拿大,其实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其中的细节太多这里不再描述。总之,基于这种原因,导致很多人对海外并不是真正了解。

其次就是许多人不了解移民的目的。我们都会嘴巴上口头说,“移民为了更好的生活”,这就如一个整天工作不着家的父亲说“工作为了家庭”一样可笑。如果家庭生活已经完全无以为继,不得不日夜工作,自然可以说“工作为了家庭”,而事实是,大部分家庭并没有到达那种极端情况,男性下班后相当一部分的喝酒应酬都是为了“逃避带娃和家务的麻烦的借口,在工作中又有足够的自由或成就感,认知上又过于轻视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罢了。美加澳新当然是发达国家,但它的发达与你何干?你的生活无非是一顿三餐,环境气候,医疗教育娱乐罢了;100层的高楼不是你的,大厦橱窗中的名牌包包不是你买的起的,VR电影院和超炫游乐场多半也就一年去一次吧,为此就要支付高昂的生活成本并疲于奔命值得么?此时有人会说,大城市机会多,或者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这点我一会儿再谈,接下来先说一下为什么会出现“美加澳新去穷国,土豪去欧洲,中产去美加澳新”的原因。

先说土豪去欧洲的原因。因为欧洲有发达的医疗卫生安全制度又是民主法制社会,税收又低,生活节奏又不快,土豪过去就是去享受生活的,而美加澳新的税收都是高的离谱,生活节奏又如北上广深一样紧张,而土豪又不需要考虑就业机会问题,所以欧洲就成了他们最喜欢的地方。而美加澳新的中产,没有土豪那么有钱,就会选择东南亚和南美这些“后花园”养老或旅行休闲,这边生活费用低,环境好,极适合躺平养老。最后,中国的中产都跑去美加澳新的原因是,他们需要去当地就业,这些发达移民国家工作收入高。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远远不是这样,首先发达移民国家的移民门槛都很高,它们需要的是高专精人才,要求语言和很好的技能,这些通常是那些金领人才具备的,中产白领难以达标,到了之后也会因为语言等问题被迫先降低身份阶层;而欧洲国家移民信息则是很少人会注意到,因为欧洲不是移民国家,在2009年之前是没有移民法的,直到2009年欧债危机,才催生出大量的投资移民法案,而最近也已逐渐关闭;而中南美部分国家例如巴拿马智利等国发达程度其实已经相当高,而且生活成本低,只是和中国没有太强的往来关系,容易被忽视罢了;再加上一些认知偏差,例如我们总觉得墨西哥都是毒贩,其实早已是过时的错误认知。

所以,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考虑出国发展,需要理性思考,不要被片面的偏激的认知影响判断,如果可能的话,出来生活一段后再做判断,相信会理性很多。另外,更不要被面子问题捆住手脚,仿佛到了一个第二三档国家就很失败,到了美国似乎就很有面子,生活是自己的,就像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海外教育的困境】

上面说了,很多人移民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但中国父母一直有个特别错误的想法,他们想的是:我们努力赚钱,给孩子找个好学校,然后孩子就会考到一个好大学,就会有出息。这套理论在海外大部分国家是根本行不通的。拿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我现在在的南美为例,学生都是中午12点1点就放学了,到高三还是下午2点就放学,基本没作业的。如果想高价读个好学校,然后把孩子往学校一丢就不管了,这种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边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毕竟孩子在学校里的时间就5-6个小时,剩余时间都是在家以及社会,所以一定要明白,教育不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家庭的事情。这个观念必须先改掉。

既然孩子有很多时间在家需要陪伴,你就明白上面说的,到发达国家打工的难度有多高了,夫妻俩人几乎必须有一个人全职在家陪娃的,而发达国家消费又高,保住阶层在移民前期是比较困难的。

另外一个对教育的看法就更加激进了一些,我在另外一个日志里有详细描述,这里仅简单概述一下。大致就是说,现代的教育,本质就是工业革命时培养工人学徒而设计的,目的是为社会工厂培养出一个个合格的“螺丝钉工人”,需要的是培养人的服从性和职业技能。我们的基础教育对于人们日常实际需要的烹饪法律医疗财务知识完全不教,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每日都要接触的,谁不需要学做饭,谁不活在法律和税务之下,谁不应当学理财?整天想着赚钱,然后用赚来的钱买快餐,请律师,买别人的服务,不省钱理财结果就是穷忙。而我们学的相当多的知识,哪怕从初中就学的平面几何求角度画辅助线,立体几何,二次三元方程求解,动量动能电路光折射反射率,纲目科属种,有机无机化学方程,唐宋元明清,再到大学的微积分求导求微线性代数,说真的,有几个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工作中实际用过,多半也都成了谈资。你真的会买个火腿肠,去看成分表,去分析里面的山梨酸钾的方程式,判断它会和塑料产生什么化学反应么,或者去判断它的毒性多高?你真的会分析泰森一拳能打出多少动能,然后计算这些动能可以把面前的篮球打出多远么?说白了,没啥用,就算知道了,说出来,也就换来别人一声称赞“哇,你学习好厉害啊”,然后你的工资一分不会增加,也不会让你生活添加多少乐趣。而如果你会理财投资呢?如果你会做饭修车呢?如果你能自己治点小病或者紧急救援呢?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吧。

而且工作中我们会明白,软实力才是硬通货,如何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有高明的技巧将自己的想法去说服别人,很重要;如何让大家喜欢你相信你,愿意帮助你或配合你的工作,很重要;如何在遇到挫折时,能不轻易崩溃扛过去,很重要;如何能理性判断,不被情感左右,很重要;甚至如何去爱别人,如何去发现美理解美,都很重要。这些都比那几个方程式有意义的多,但是国内教育完全不管,海外学好还会涉及一些,但依然十分薄弱,这就必然需要家庭和社会对孩子做出引导,所以,再强调,教育不是学校的事,学校的目的只是培养合格的打工人而已。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知识不重要。我的意见是0-300分是非常重要的,完全不懂得知识的人会把工业油当作食用油直接吃,会把流感和感冒混为一谈乱吃药,所以基础的概念需要有。但中国的高考卷成这样,大家的目标根本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你考了600分,我的目的是考620分干掉你。试问,我们拼死拼活通宵达旦追求的那20分,在后来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你会解而我不会解的那道方程,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见到,而在高考中它就决定了之后我们去什么样的学校,决定了之后我们第一份工作会是什么,这种机制放大了一个毫无意义的方程式对人生的影响,扭曲了学习的本质意义,所以教育机制又很有问题。

总结一下,一,孩子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家长的事,也是社会的事。二,学校教育本身的目的是训练合格的打工人,而打工不是唯一出路;三,学校教育的内容更多是知识,而人生更多的是靠软实力;四,学校教育的知识偏偏又很多和实际生活需求相互脱节;五,各国教育体制又有自身的问题。所以,我的“激进看法”就是,学校的教育未必那么有意义,并非必须。

当然啦,我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身在社会中,纵然有些不对,也要遵循社会法则。不上学校,不考高分,怎么拿毕业证,怎么找工作的道理我也懂,只是我心底对这些事会更加包容一些,允许有“异常”。

【思维的差异】

这个就如我上面说教育问题一样,每个人认知是不同的,有些人觉得我完全胡扯,孩子当然应该“好好读书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才能有好日子;有些人觉得我说的有些道理,但不在国内不知道国内情况,太飘;有些人可能会深表赞同,但依然表示无力改变只能接受。总之啦,和国内几个朋友聊天也能感受到许多差异,但依然有几点共通的特点都存在,我这里记录下。

1,大多数朋友没有考虑自己养老规划,不清楚自己五年后会是什么样的生活,走一步算一步;但我真的继续追问下去的话,大多数回答都是不行了就回老家躺平。 2,大多数朋友都觉得国内接下来情况不会太好,但凭借自身技术优势或财力的优势,可以比其他人熬的更久,从而幸存下来。(以至于我频繁的吐槽“你们都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啊”这句话) 3,原本搞技术的,现在几乎无一例外的不追求技术了。(我原以为自己是变节最快的,结果……呃,貌似我还算坚持技术最久的……) 4,对行业现状都咳声叹气,但实际上都没失业,一个title比一个title高。(我想不明白是个什么情况) 5,大多数朋友都会觉得海外很乱,很危险,要么是担心被抢劫枪杀,要么就是担心受到歧视。

而这些点,大多数我是能理解的,但现在第一反应已经完全不是这样了。

首先,喜欢做规划是个人特点,就不说了,但美国小孩在初中就要求会做401K养老金和退休年龄和收入的计算了,感觉哥几个还是过于忙碌了,忙着工作,忙着照顾家庭,忙着交际应酬,人还是需要闲一点儿才行。 第二点,我感觉国内大家本能的喜欢“比”,我在回答一个“未来会如何”的问题时,是肯定不会想到别人的,我总会觉得“别人活的是好是坏,与我何干?我只管思考自己的未来就好了”,所以论起社会性,国内还是更重一些,对于我这种自由散漫性子的人,还是出来的好。 第三点,不清楚是不是年龄原因,确实没几个人谈技术了。有点儿让我尴尬的是,我先前心里嘲讽过的那些“转型管理的伪程序员”们,反而成了先驱,这让我心理挺不爽的。虽然很不想承认,但的确没必要为了面子硬撑,技术也已经不属于我的第一追求了,嗯,还是挺不开心。 第四点,原本怀着好奇心想了解下国内游戏开发行业的真实情况的,现在好奇心更重了,到底是不行了?还是恢复了?怀疑是我现在不能很好的理解委婉谦虚语气的中文实际意义了。 第五点,已经不想解释了,我们在国内所产生的对海外的认知,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就此打住。

总之,感觉上还是和国内朋友有一定想法上的差异的,这里记录在案。如果过几年我还有兴趣自我审视,可以拉出来看看这些差异是否还存在,是否又有哪些新的差异,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浅谈海外】

我已经在海外十年了,前几年主要在菲律宾,因工作关系也对马来,新加坡,甚至印度迪拜都有了解;加之先前日本的工作,以及母公司在加拿大,对这俩国家也有一定了解;然后移民美洲也已生活两年,接下来又要去欧洲定居,所以我可以说除非洲澳洲的了解还不足够,其他地区都算有一定理解。这些国家有穷有富,横跨几个大洲,也各有特色,但给我的感觉只有一种区分:中国,以及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

没错,国内和国外的区别就是这么大,大到可以忽略其他各国之间的差异。在这里,我需要先给自己叠个甲:接下来说的话是个人看法,如果继续往下看,你们需要做的是,尽力抛去立场,客观的思考,如果你的意见和我的不同,那么不用怀疑,你是对的。

好,言归正传,很多朋友和我远程聊天时,最喜欢的一句问话就是“国外怎么样?很爽吧?”,这个问题本身就很难回答,但等我例行公事式的概述完海外的大致感受后,通常又是两种回答“海外真爽,羡慕你,我也想出去。”或“看起来还是中国好,出去干嘛?快回来吧。”。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同样的答复,却会得到截然相反的两个反应?这个答案其实就是我刚才叠甲的原因:太多人的谈话总是先定立场,再谈事实。其实他们的回答,在我描述海外生活之前就已经定好了。与其说他们在听我讲述海外生活,不如说他们在等我亲口讲出他们期望的答案罢了,所以,无论我说什么,你们都是对的。

然而事实是,上面两个答案都是不太正确的。因为美国发展比较早,在我们父母那一代的时候,美欧的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中国,加上美欧在80,90年代确实处于黄金发展期,从影视作品中从当时少量海归的口耳相传中,“美国梦”确实存在,并且无比吸引人。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崛起,海外的那些所谓“发达国家”从硬件上甚至已经完败给了中国。如果你曾出国旅游就会发现,无论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简直都是破破烂烂。他们的火车站又小又脏,他们的高速两边多是一片荒凉,他们的旅馆完全不够现代,他们的酒吧夜店也是昏黄的灯光,完全不如一个小三线城市的KTV。感觉除了纽约个别大城市,其他地区都充满着一种荒凉感,拿我所在的这个城市来说,全城都是二层小宅院,超过5层的楼房不足5栋。因为这些国家都是上个世纪就已经发展起来的,而中国是最近二十年进行的新建设,各种建设比那些老帝国都要新的多。不过,也有人认为那种又老又破又旧的建筑,配以长期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反而给人一种松弛感和生活感。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想到之前,我们一家人一起看一个各地旅游景色的视频,我和老婆觉得欧洲小镇那种小教堂颇有韵味;而在孩子的眼中,祖国的上海五光十色高楼耸立,特别繁华,比海外好的太多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又是谁有错呢?

另外中国的服务业的发展也是令人恐怖的,外卖一个电话10分钟送到家,这种待遇,在海外估计连总统都不敢想。Amazon网上丁个货,一个月能到家就感谢天感谢地了;家里水管漏水了,电话约维修工,一个星期内能来都是奇迹,从生活便利性而言,中国也是完胜。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服务业的这种厉害的发展,背后又是什么呢?外卖小哥或许被迫要冒着安全风险或大风大雨的天气来保证送餐速度,或许一旦送餐慢了被投诉就要被罚款白干一天。到底是要追求更便捷的服务,并承受更大的生活压力呢?还是享受轻松的生活,但忍耐更慵懒低效的服务呢?这对每个人是一个选择题,却依然难有统一标准答案。(吐槽一句,某些“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想法还是歇歇吧,我们没人姓赵。)

再说个大家都关心的种族歧视问题。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其实更多是发生在较低阶层中,毕竟没有哪个现代国家敢立法进行歧视,特别在这个日益变“左”的时代中,没人敢于赤裸裸的搞这一套;但,可能是当地人的好奇心,也可能是文化差异,对于外国移民,确实能感受到一些不同的待遇,这种待遇可能是当地人的更多热心帮助,也可能是怀有恶意的言语。

不过,一个可能大家想不到的是,在海外最容易受到的歧视来源反而是来自华人,因为先到的移民,都会跟当地政府一起希望解决后来的移民和非法的移民。这就是上公交车理论,大家都想挤上去,但挤上去的人都会希望最好下面的人不要上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国内朋友常在小红书等视频里吐槽海外多么多么不好的原因。而面对这个问题,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就能解释,作为“枪支毒品泛滥,歧视严重,第一危险”的美国,最近30年华人移民是成几何倍数的增加,去的人大多都是精英阶层,他们不怕被抢被歧视吗?我做事一直有个简单的习惯,事实胜于雄辩,不要只听他们说的,只要看他们做的。

另外,我前面有提到过“美国梦”,很多朋友也总提及它,其实“美国梦”已经有些过时了。因为“美国梦”原本的意思就是,一个两手空空的人,一个没有几分钱的移民,到了美国,可以通过自身奋斗获得巨大的成功。而现在看来,美国的发展已经在减速,加上严重的左倾,它的势力已经不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么强硬。当然,只要努力,在那里依然可以达成体面的活着,但取得巨大的成功已经愈来愈难。这就如中国的李彦宏马云马化腾都是那个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现在再在互联网行业想出一个马云已经太难了的道理一样。所以,如果是想出来后一家人安安生生的过小日子,那么移民可以达成这个目标;如果是想出来发财,想出来获得所谓的成功,那么移民多半只会让你们失望。人脉的损失,语言的限制,多半会使中产阶层第一代移民后的生活轻微的降级,而非国内混的不好,出来就会飞黄腾达。

说到这里,又涉及到了一个观念的冲突。就是国内的“成功”和国外人眼中的“成功”完全两码事。蛮多朋友想的成功,是我必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必须买房买车有不错的收入,其实这种价值观在海外完全不存在。因为到了海外,“社会”这个概念就会异常的淡化,人们的多样性包容性增加,意味着社会对于“成功”对于所谓的“正确”并没有统一标准,并且,你的“成功”也根本无人关注。公司里每个人下了班就是私人时间,基本都回家玩去了,没有人什么公司聚餐什么的;你买个房买个车没人在乎,根本无从炫耀。那种期望的成就感或认同感根本无从获取,就会使人更加寻求自我的本质,而非他人的认同。假如我不喜欢工作,喜欢蹲家里玩游戏,搞直播一天就赚一个面包钱,没人会批评责怪你的生活方式不对。所有人,只要不影响其他人,就不会有旁人或政府去干涉,私人空间的观念很重。当然,这种观念也未必尽是优势。有些人喜欢热闹,喜欢家长里短的唠嗑的,就会很不适应;就如刻板的东北人印象里“喝酒非要一口闷”才显得感情深厚一样,这些也都属于一种文化习惯,谈不上对错与否,只有你适应不适应,喜欢不喜欢。

所以,很多朋友问我“国外怎么样”的时候,我很难用一个“好”或者“不好”来描述,甚至从整体上都给不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因为这实在是过于因人而异了。而如果你问我自己的个人意见如何,我说过了,“听一个人意见不要只听他说的,要看他做的”,我都在海外十年,全家都过来了,你觉得我的态度是什么?

【欧洲工作准备信息】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的程序工作机会多一些,丹麦则会少一些。本地语言都是小语种,所以对于英语要求比欧美低;对于技术要求比国内低,不考无意义的算法题,通过率高。薪资情况大约是工作2-3年的程序员工资月薪为4-5万人民币左右,但税收极高可达38%左右,最终到手只能有3万人民币左右。一般就是硬工资,没有其他福利。

在市区中心租房40平公寓一月大约8000人民币,在坐地铁25分钟距离的市郊大约4000人民币,在外吃饭一顿大约100人民币,所以一个月大约开销10000-15000人民币,一年可省下20万人民币左右。当地房价60平小房子大约200万人民币,首付可以10%即可。医疗和教育完全免费,养老福利待遇很不错,可以考虑。

另外查看了一下爱尔兰的机会,外号“欧洲小硅谷”,有大量知名IT公司总部设置在都柏林,而且不少是游戏开发行业,语言又是英语,以致于非常吸引我。在LinkedIn上和那边公司交流了一下,的确机会不少且比较缺人。也完全可以考虑移民欧洲后,自己过去找工作,反正比较近,想家人了周末就坐飞机回去一趟,也就1-2个小时的事。

【方向的大调整】

这部分我都整理在自己2024年下半年的计划那篇日志里了,大致内容就是:

1,个人独立游戏项目停止。 2,全面投入WEB全栈技术(更偏重前端),以欧美远程工作为第一目标。 3,自媒体和小型独立游戏作为side project,图个乐呵,但需坚持住。 4,人生总目标中第一项做出修改,再赚3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