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是自编改后默写,译为自加,请勿学习研究,否则后果自负。作者不对本文负任何责任。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载。

PS:持续听着 初音未来 的甩葱歌中……循环再循环……

//—————————————–1—————————————–

道可道,则非常道;名可名,则非常名。无,乃万物之始;有,为万物之母。故恒无,用以观其妙;故恒有,用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道,玄之又玄,乃众妙之门也。

可以说出来的“道”,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名”也如此,能够用语言描述的“名”,那就不是真正的“名”了。“无”可以说是万物混沌初开时候的状况,“有”则是万物之本源。所以,要经常从“无”中去感受万物的玄妙,要经常从“有”去发现万物的初始。“无”和“有”这俩名词都是从同一个东西衍生出来的,却意义又不尽然相同,这就是“道”的玄妙,它不是一般的玄妙,而是极其的玄妙,是万物奥妙的来源和根本。

“道”是老子极其推崇的一个神秘强大变化的sth。似乎开始老子也想“名”一个强大的后盾,把“名”的身份抬起来,后来看起来是放弃了。这里和佛家的“有即无,无即有”多少有点近似,却又有区别。他认同了“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但又给了它俩一个根源和变化的相对矛盾关系,体现了老子的唯物主义比佛家强大,而且哲学深度也比较强悍一些,逻辑思维能力也相当不一般,直接找到了最根本的矛盾点,一切矛盾都是“有”和“无”的冲突,而又被老子将这冲突双方说的象同祖兄弟似的,缓冲了矛盾性,很高明的自圆其说的技巧。

//—————————————–2—————————————–

天下皆知美之所为美,因有恶;皆知何为善,因有不善。有,无,二者相生而存也。难,易,长,短,高,下,先,后,皆如此,此是恒道也。故圣人,认为世事皆无为,行不言之教,任万物作而不始之,为而不加志,成功而不自居。正因不自居,故无所失。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东西是“美好”的,是因为他们知道了不美好的东西,才比较得到了美好。都知道什么是“善良”,是因为他们知道了什么是“邪恶”。“有”和“无”这两者实际上是互相依存的。难,易,长,短,高,下,先,后,都是一样的,这都是恒定的道理。所以聪明的圣人会认为世间的事情都是无意义的,教人的时候也顺其自然不加以过多的教诲,听任万物自然兴起也不做什么,更不会去吃螃蟹和番茄,偶尔做点事,也不会加以自己的倾向,即使功成了也不居功,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什么失去可言了。

这里是老子非常强烈的辨证学观念,找出N多反义词来说明,没有正就没有反的道理。这个道理虽然简朴,而意义深远,可怜的是依旧很多人无法理解,总希望正义战胜邪恶,希望光明战胜黑暗。实际这是不可能的,正因为有不好的东西,我们才知道什么东西是好的,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存在,这绝对是个不可能被打破的平衡。不过老子接下来的“无为思想”我无法赞成。虽然很多教科书上说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做为”,是“顺其自然”,这纯粹是P话,中国字我还认识,另外没有一篇古文里有拿“无为”来通假“自然”的。圣人有误又何必弥盖,即使从全文来说,老子是支持自然而为的,但依旧无法掩饰这里他的消极。当然,按照下一句,我和那些古文家又犯错了。做事应遵循自然,不应将自己的思想强施于人,多干少说,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这点我个人十分赞同~ 功成而不自居是个美妙高尚的境界,遗憾的是,没有房子没有粮食保障之前,不可能不居功,不得到无所失去只在一些高层的精神方面更有用些,可以让自己活的轻松而已。想起《深海的孤独》里一句了:若不接受任何温情的话,是不是就不会受到伤害……多少有些境界上的相似,不过这点现在似乎被批评的很厉害:“人活着不就是图个多姿多彩的过程吗?有失去,获得,有欢乐,悲伤才是真生活。”人是很奇妙的,什么思想都能给自己找到华丽的借口。

//—————————————–3—————————————–

不上荐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显可欲,使民不乱。故圣人之治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则贤不敢为。则天下无不可治。

不推荐有才能的人,见他们没好处,人民也就不争着学习了。不珍爱难得的财物,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窃了,不显耀引起他人贪心的东西,民心就不会被迷乱了。所以聪明的圣人治国原则是:让人民吃饱,但让脑子更笨,让人民体魄更强壮,但让他们更没奋斗的意图,呆呆的只知道干活就好,让人民什么都不懂也什么欲望都没有,这样的话,即使有些有才能有想法的人也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于是天下就都可以太平受统治了。

老子的险恶嘴脸出来了。当时春秋末期,百家争鸣,到处皇帝都在招纳贤才,这老子怕自己被新推荐来的贤者顶掉,于是给皇帝出了馊主意,不要人才是如何如何好……遗憾,地球很大,不是你一家,此处不留爷,更有留爷处……所以这篇的愚民思想在现在的世界完全没鸟用了,可怜的是某些家伙还在搞媒体9控_制,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虽然现在没有世界一体化,这仅是时间问题,继续用古老的办法维持你可怜的寿命吧。要说起来,老子是个“人性本善论”的代表,他这可能也是一相情愿的乌托邦一下,全民愚钝,安于被统治,似乎很美好,但是这种世界或者太古老或者太先进,总之于现实不容。这一段是全道德经最没用最不实际最愚蠢的一段了,不看也罢。

//—————————————–4—————————————–

道空,而其用却又不尽。渊啊!似万物之宗。挫锐,解纷,和光,同尘。隐,似或存。吾不知其为谁之子,似帝之先。

“道”空虚其形,然而它的用处却是无穷尽的。“道”好深远啊,就象万物的祖先一样。…………。隐没着,象是存在又象是不存在。我不知道“道”是谁的儿子,但似乎是天帝的祖先吧。

这老子又扯回“道”了……被描述的越来越悬乎了……解释不下去了,总之,出乎人类五感的东西算是存在么?算的话,那么道就是存在的,不算的话,那么道就是不存在的。各自看着办吧。反正老子在吹捧他的虚拟偶像中,感觉就象是给 电子歌姬 打广告似的……另,一些可爱的学者说老子是无神论者,证据就是最后一句话,他说天帝是由“道”造的,于是便是无神论了……这些学者整个一个老子第二,老子吹捧“道”还有点深奥的味道,他们就吹捧老子……补充一句:中间那四句一直就没明白过,谁理解的补充下,谢了。

//—————————————–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犹如橐龠(tuo ye)。虚而不尽,动则更出。多闻则速穷,不如守于虚。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对待万事万物就象对待刍狗一样,圣人也是没有所谓仁慈的,他对待百姓也象刍狗一样。天地之间,不就象一个大风箱一样么?空虚的时候并不是枯竭,但若一有动静就会出更多的风。所以知道的越多,死亡的越快,不如守住自己的虚静。

我觉得这段完全是给当时为数不多的文化人看的。棉里藏针……第一句现在都蛮流行的,大家都愿意拿他来比喻现实的无情残酷。即使再多的学者说那是婉转的表达要随其自然也没P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们就继续阳春白雪吧。这是典型的警告:多闻则速穷,知道越多死的越快,不如老老实实的回家种田,守好你那份虚静吧,别想着民乱暴动啦~ 小心点,天地,皇帝都是不会仁慈的!不过,这个谁也说不清的“道”比起孔孟的“生死有个,富贵在天”的“天命”论,墨子的“天意赏善恶”的“天志”论还是更聪明和深邃的多……

//—————————————–6—————————————–

道,不死,谓玄牝( pin )。玄牝之门,谓天地根。绵绵啊,其若存!用之不尽。

道是不死,永远长存的,这就是所谓的 玄妙的母性。“道”这位玄妙的母性生产万物的途径就是 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的永存着,作用无穷无尽。

简单这里一句话就是:“道”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没有终结的,而且是它创造了一切。这个神有什么区别……感觉还不如神,神没人格还有个神格,总能找到机会去对付。这个虚无缥缈又无所不在的“道”,逃不开避不了,你要老老实实的听它的。有人说,有神不好,我们要遵从神的意志,那么老子的顺从自然是什么意思,说白点,不就相当于有个“自然的神”在操控着我们么……看起来无神论了,实际上更阴狠。谁都逃不开“道”,“道”是永恒的,“道”把你们造出来的,你们乖乖听“道”的就好了。什么,你问“道”是什么?我来告诉你们吧……(接下来老子开始展开想象……省略十万字 )

//—————————————–7—————————————–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因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ye )?故能成其私。

天地能悠久的存在,是因为他们不为了自己生存而自然存在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所以,聪明的圣人遇到事退其身,却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事外,反能保全自身。这不正因他无私吗?所以才成就了他的自身。

真的不想骂老子了,处处使用诡辩。我们来看,首先,天地没有意志,拿它做长存的论据,太狡猾了吧。那么我面前现在有一张纸,照样没意志,也是“其不自生”,我一把火把纸烧了,你能说它长生么?第二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是因为他有才能啊,俩一样的人,一个人主动,一个人被动,九成是主动那人会领先吧……下一句,“外其身而身存”,这是废话,置身事外,都没你的事了,怎么可能不“身存”……所谓以退为进的思想是不错的,但论据实在太烂了……而且这招适用范围似乎也不大的说……Orz

//—————————————–8—————————————–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近于道。居,善择地;心,善于渊;交,善以仁;言,善守信;政,善于治;事,善尽能;动,善控时。因其不争,故无尤。

最善的人象水一样。水滋润万物却不求所取,停留在万物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善于选择居住的地方,心胸深不可测,待人诚恳,言语守信,为政则能够很好的智力,做事能发挥自己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正因为所做所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也就没有过错。

……我分析不下去了。首先,怎么突然冒出个上善者,改为“圣人如水”好不。又拿个没思想的东西来做比喻,水它是希望自己处众人之所恶的么?那么,人们也象水一样没思想了就近了“道”了么。好吧,我苟且理解为希望顺其自然的意思。顺其自然就能“居,善地”了?就能“心,善渊”了?心胸象渊一样深不可测就是“几于道”的标志的话,那腹黑男不都是“道家大师”了么,怎么看都是违背自然原理的吧。最后一句,“尤”在当时是“罪过,过错”的意思,而不是“怨尤”,那么就说不通了,为什么处事不争就没过错了?亏的三年多前在百度帖吧还讨论过这句……现在怎么看都是漏洞百出不堪一击还透露一丝邪恶之气的呢?

……得,今天不看了。希望明天能找到正确的心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