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日志记录。

  • 移民西班牙的计划
  • 独立游戏外包和远程工作
  • 几位朋友状况
  • 国人的逻辑问题

20250301-20250315

这段时间主要还是做外包工作,特别是第二外包,收益不大,但时间消耗挺高,看看情况是否要继续。

接外包后时间过的极快,于是思维就变的缓慢起来,所以我觉得,人要有什么想法,还是要多闲着,闲的蛋疼自然就开始想东想西乱记录了。

移民西班牙

虽然外包挺忙,但抽空还是对欧洲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调研,借着 Grok AI 的帮助,进一步明确了去欧洲的目的地。

首先,葡萄牙确实是费用最低的,但不懂葡萄牙语是个大问题,而且葡萄牙毕竟有点小,娃子们之后的发展空间更小,如果在护照层面不算很急需的话,还是西班牙更好一些。

针对西班牙,原本打算是去南部的 Almeria,费用开销比 Valencia 小,而且我也不喜欢大量的游客,只想安心居住;但老婆喜欢更凉快一些的地方,在对比了很久之后,还是优先考虑西北部的小镇 Leon,主要原因是老婆上次旅游回来,对于一般的房子已经不满意了,一定要3亩到1公顷的地,我觉得也挺好,毕竟年纪大了,最终的归宿还是老老实实种地去。

Leon 的地比较便宜,15万欧以内可以拿下1公顷地,学校和医院也还不错,离海边1小时车程,离马德里2小时车程,算是不错的位置,四季分明也算适合我的需求。

评估了生活成本,一家四口带保险和俩个半私立学校约莫1800欧,加租房就要2300欧,属于我们现在被动收入范围内。如果直接买房的话,也是擦了边,虽然还是感觉不足够安全,但毕竟西班牙找不到更便宜的地方了。

于是被迫就需要更多资金,或者能找一些比较可靠的主动收入了。

独立游戏外包和远程工作

最近外包工作还是挺不错的,让我大幅恢复工作状态,原本打算用这些状态去搞独立游戏的,但坑太大,依然动弹不得,总感觉独立游戏真不是一个人能熬下去的,总想抓一俩个基友一起,但毕竟要出国,又要财务自由,还要有能力做游戏愿意做游戏,简直就是大海捞针,太难,终究孤独是常态吧……哎。

这个外包挺简单,我感觉可能难以维续,毕竟已经都没什么可做的工作内容了,满脑子想着如何编工作内容还是挺烦的。

所以我在琢磨还是要回upwork这些网站去试试运气,就现在看起来,每天工作2-3个小时是最佳状态,既有动力,高效,又不会感觉到厌烦,也不会影响自己娱乐和家庭生活,还能顺道稳定自己的作息,以及对心态也很有帮助,接下来就要在这边多试试。

几位朋友状况

首先,在马来的蕉爷已经回国了,原本有300万的他硬生生靠本事全给耗完了,现在倒欠银行30万,真是活活将自己折腾死。结果既没拿到PR,也没了钱,连瓜瓜都来不了…哎,一手好牌王炸,应给拆了打输了。看情况,起码最近几年是出来无望了,如果考虑到他老婆的想法,这辈子估计就卡在国内了。

我表弟那边也是不听我的,21年偷偷在龙华买个房,今年才告诉我…… 当时5万多一平,总价360万,首付120万,欠银行240万30年还,要还480万,现在每个月要还银行15000,也不用考虑出来了。他还给老父亲在老家买了个房子,结果今年过年时候刚修好,老父亲没住进入几天,就去世了,你说倒霉不……

表妹也是厉害,之前30万买个车,就那事被我吐糟了一顿,不开心,俩年多没联系了。然后……嗯,信佛了,俩年没工作,也不婚,现在倒是无欲无求的,每个月自己做点素斋,省钱吃着老本,开销倒是下来了,但感觉一片迷茫。当然,我从世俗的眼光去看出世的人,也确实不对。看看吧,总之估计也没得出来了。

鹏子则还在北京,之前搞密室逃脱,就现在国内那情况,这事妥妥的要凉。或许是很忙的原因,也或许是感情淡了,鬼知道,反正现在也不爱联系了,给他电话过去也总是在忙,有一搭没一搭的。

算了,原本期待值最高的四个人就这样了,俺还有个啥想法?没了,还是靠自己就好。

原本想的挺简单,虽然一厢情愿了,但也没有怀着恶意。就是希望几个哥们能一起出来,像我这样靠被动收入达成财务自然,然后哥几个住附近,周末没事一起出去玩玩,平时一起玩玩游戏,有假期了就带娃出去旅居,然后老了,就彼此照应互助养老,就这么简单,就是达不成。可以说是极其郁闷。

这些家伙每个人收入都比我高,存款都不比我少,就一定要这样折腾……

算了算了,人的认知决定选择,怎么讲都没用,特别是蕉爷,我弟我妹,跟他们讲消费主义陷阱讲的我自己都烦了,而且我自己又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亲自走在前面探路,就是不听。哎

反正独立游戏没搞定老婆,移民没搞定好基友,都基本上确定,人各自是真的有命数的,还是要将精力收敛到自己身上才行。

中国人的逻辑问题

闲着俩年没事干,经常在网上论坛混,虽不爱发表意见,但心里总在默默整理和思辨。慢慢会发现对比外国人,中国人会有一些很有特点的思维方式,我这里整理一下,避免自己进入一些思维陷阱。

1,家国情怀和整体主义。

中国一直有很强的家国一体的思想,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到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都在强调舍小家而顾大家,现在网上叫嚣的打日本捐车打台湾捐房也是一个道理。粗看起来,应当是几千年的压迫和民族危机意识导致,但细品又有一些特殊的味道。这就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的原话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匹夫无责)”,原本意思是文明的延续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但政权王朝只是君王的东西,只是当官的责任,和老百姓无关的。但流传下来,却就只留下了前半句,为何?我不得不做一些恶意的猜测,类似的例子很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把人绑的死死的,后面一句转折句也是重点句“游必有方”,却知者寥寥。总是只流传半句的原因,我先前是不能理解的,只能猜测是因原本国人知识水平不高,就如先前繁体字被迫简化成简体字一样,便于大家接受罢了。但自从做了父亲之后,给娃子们有时候讲一些自由平等观念时,也总忍不住想揣着点儿,以避免伤及自身权威时,才多少嗅到了其中一些味道,这或许就是夹杂着自私的恶意。嗯,这里不能再说了,这记录有可能会发到朋友圈,自我审查打住。

说到整体主义,不知道注意到了没有,这里说的不是集体主义,这不是错别字。在我个人的解释中,“集体”是一部分人,在自发的前提下,追求同一目的而形成的一个团体,可能一些党派啊工会联盟啊可以叫集体,甚至我们常说的各种“搭子”,例如饭搭子,麻将搭子都可以算;但“整体”在我的释义中,仅仅是在一起的一群人,就如军训时的方队,可能是一群互相陌生的人被机缘编制到了一起,从事同样的行为罢了,他们既没有真正的共同目标,也无法自由脱离,这些人是“形似而神不同”的。之所以说整体主义思维盛行,是因为在讨论许多问题的时候,我总能听到国人说“男人/女人都是混蛋”,“XX行业都不行了”,“天下乌鸦一般黑”这种话,而我的内心总想说的是,纵使整体上确实可能如此,但个体的差异性是很强的,必须要分开讨论,特别是原本就在讨论某件具体事务的时候。例如我们正在讨论小李这个女生咋样,结果对面直接就来一句,“这时代的女人都贪财,没好东西”,你让我怎么接…没错,我也觉得现在女生有些逐利和务实,但现在在讨论的是小李,不是讨论女性的整体趋势。正在讨论某个国家的政策如何如何,结果对面一句“海外都特不安全”,嗯,好吧,没得谈了呗,我只得话题中止。这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判断,常见于日常讨论,但除了显示无知,并不能使双方获得更多收益。

2,缺乏逻辑推导的类比

我家娃现在在学中文,原本我觉得英语的动词短语是最要命最复杂的,结果,我发现中国的成语谚语才是最复杂最要命的。原本谚语,成语这些就是便于大家记忆理解而存在的,以物喻人,以小见大,更多是形象思维,用以启示作用,是不适宜作为严谨的逻辑论据的,但国人似乎讨论中很常见用这些东西来作为论据,我只能怀疑是之前八股取士带来的后遗症,似乎满口之乎者也就更加有文化一些,说服力也就显得更强了?

其实,在法律文书也好,论文中也好,是不可能见到谚语成语这些东西的,老老实实的定义性的描述就好。因为类比原本就没逻辑性可言,我记得小时候我爸总说一句:“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就总在想,我和狗哪里像了?演绎,归纳,都算不上吧。然后长大了我又好奇,狗真的不嫌家贫吗?于是我尝试对一个总在我宿舍旁边的流浪狗做测试,开始给它很多好吃的,它天天都来;后来我给的吃的越来越少,越来越差,没几天就看不到它了,原来早就跑别人那去乞食了,所以,原来狗也是会嫌家贫的啊。但是,当我将这个想法告诉父母的时候,得到的永远是“犟嘴,就知道强词夺理…”呃,好吧,依然是话题中止,无法讨论下去。类似的事情特别多,例如,儒家的经典一句“臣事君,犹子事父”就是千年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来源,而这句话也很扯淡,父子关系是血缘关系,君臣关系则是契约关系,这俩能比较个啥?

何况,中国那些经典成语也根本不适合做论据啊,很多自相矛盾的,例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似乎在教我们要主动,要先发制人;但枪打出头鸟,又叫我低调,不要出风头。且不说为啥我就成了一只鸟,就算我是一只鸟,我该独立特行的早起还是跟大家一起起呢?又是“大男儿顶天立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又是“知时务者为俊杰,好汉不吃眼前亏,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我都不知道遇到危险该跑还是该拼了;还有“人定胜天”,然后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些显然对立的结论,竟然都能被拿来做论据,有时候我觉得还是宁可和“兵”沟通,也不想和“秀才”沟通,毕竟前者省事明确,只需比谁得拳头大就有理,哈哈。

当然,我也不是一篮子抨击古文,诗词也好,成语也罢,用以表述一些情感感受都是绝佳的,也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但作为论据甚至论点,就过于勉强了。而即使使用现代语言,只要不去掌握逻辑,照样会出现大量不合适的类似,记得前一阵看个新闻,细节忘记了,大致就是说俄乌问题,新闻将它们比喻成老公打老婆,我当时就呆了…我这里不谈个人立场,只论实时。这是俩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在发生战争,你给类比成俩口子打架算什么?

3,权威依赖和诉诸人身

子曰:“此文甚妙,应日夜以习之”。嗯,大家都知道这句是扯淡。但倾向于引用权威而非独立分析也是常见的问题。总是“子曰,古人云”之类的没有意义,这些古人或许在那个时代非常出类拔萃,但时代可能变化了,而且或许并非他所擅长的领域都是有可能的。国人很喜欢造神,期盼青天大老爷,但人这个物种原本是个双面的存在,善恶俩面并存,纵使是权威也会常常出错。

当然,我也清楚现在人并不会如清朝人一样满口引经据典,圣贤有训啦,但现在也有大量的“专家说…,上面的人说…,国家规定…”,简直无从辩驳,即使我们现在信奉专家圣人之言,但就如我前文的例子,这些权威化的语言从何而来,原话是什么,又会支支吾吾语焉不详,再加上一些更加模糊的“据说…”,“众所周知…”,连反驳都不知从何处下手。

琢磨琢磨,可能一方面是先前科举制度要求引经据典的影响,一方面是儒家思想中家族伦理长辈的权威化的后遗症,再佐以一点愚民思想的调料,大致就会导致如此吧。嗯,还有一点民众的自欺欺人,我也常听到“这是上面人定的,肯定有道理”“某某在下一盘大棋”这种论点,这玩意儿跟高考阅读理解一样,文章原作者都只能20分得6分,但老师们就是能比原作者找到更深刻的理解,怪哉。

当然,这里我也想补充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点,国人发生冲突很喜欢把讨论话题突然就转向到和话题无关的个人特质上。例如我们正在说XX专家的一个论点,突然对面就来句“这个专家上的是野鸡大学,哈哈哈”,这就很奇怪了,对方的地位处境态度等,根本不成为该事件的理据啊。而偏偏这种诉诸人身的讨论又极其常见,仿佛一个人如果有缺点,那么他的一切论点都不成立似的,这种“对人不对事”的情况,恰恰和将个人“神格化”一样,也是权威依赖的一种变形。

4,模糊因果关系

我们表述一个观点,最基本的语法自然就是“因为…所以…”,原本挺直观的描述,却依然能被玩出花样,在广告,辩论中无处不见,将“相关性”当成“因果性”的例子比比皆是,看起来挺有逻辑的,实则大忽悠。

嗯,这种例子太多了,简直又是无处下嘴。“喝凉水就会感冒”,挺有道理的吧,其实感冒是病毒感染,喝凉水只不过是诱因或者巧合,老外天天喝凉水从不喝热水,是不是天天感冒?“用了XX护肤品,皮肤变好了”,皮肤变好变坏的原因非常多,包括饮食作息心情天气等等,护肤品在其中占用的功效是多少?这俩者是否产生因果关系?“隔壁小王沉迷玩游戏,后来因为偷窃被抓了”,这句话潜藏的论点就是“玩游戏会导致犯罪”,但实际上,犯罪的原因可能很多,甚至可能和他玩游戏毫无关联,但这种毫无来由的“因为…所以…”也天天出现在交流之中。

这些或者偷换概念,或者忽略干扰变量,甚至倒果为因的语言也是天天到处可见。

5,二元对立思维

可能是道家的阴阳学说影响,国人特别是喜欢将事情简化到黑白俩面,从电视电影里更容易看出来。好人不可能有一点儿瑕疵,爱国爱家能文能武,坏人那从长相上就能坏出痕迹来,很不上头上长疮脚底流脓,顶个牌子给你看;反观欧美日韩,更多的是描述人性的复杂性,世界在白黑之间,更多是各种灰度。我这么说,大家似乎都会赞同,但我举几个例子看看就知道了。

最近和朋友聊天,最常见的就是说“卷”,想“躺平”。其实我总在想,有没有“半躺”的选项,为什么?每天996,身体扛不住,家庭顾不到,显然不好;回老家直接蹲着啃老吃积蓄也不现实。大家都是半瓶水晃荡,有钱算不上,饿死也不至于,那最好的选项不就是到个二线城市,平平淡淡的每天干5,6个小时,闲闲散散的赚点小钱最合适么?可是要么是没这环境,要么是没这想法。总之,我听到的预期计划,要么是拼命努力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么是佛系躺平等死。

说到海外情况,要么觉得海外水深火热,仿佛每天都要顶着枪击案的炮火纷飞求生存;要么就觉得海外是世外桃源,医疗养老一切免费,风景好食物安全人们和蔼。其实,本质上就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罢了,跟找男女朋友一样,和谁结婚都有很幸福的一面,也都有冲突的一面,只是看自己重视什么罢了。经常一谈具体问题,我就要顶着一顶帽子“支持这个观点就是爱国,反对就是卖国贼”,这样沟通很累的。

扩散一点,我又想起独立游戏,搞了俩年了吧,还是没上线。挺多人比我还着急,“你那游戏,成功没?失败没?”嗯,我怎么回答呢?成功了也失败了。如果成功的定义是“俩年要上线steam平台赚钱”,我是失败的;但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信息知识,数值,文案,美术都做了一遍,也做过市场调研宣传和各种尝试,知道了问题出现在哪儿,能力提升了不少,我又觉得自己没失败。怎么算。

在这块,我痛感最大的就是国内的“跪着文化”,俩人一对话,就开始阴飕飕的比对,判断到底是“我给你跪着,还是你给我跪着”,酒桌上的服从性测试,过年时亲戚邻里的薪资比较,亦或者我刚才提到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点,无不透露着这一切。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人还是相对平等的(没错,有特权之人,我们未必碰得到多少),就没必要天天想着互相跪来跪去了。其实这个二元对立,也和权威化思维互成因果,形成思维闭环。

6,回避矛盾

这条和上一条看似水火不容,在中国人观点里竟能完美融合,一直是我觉得不可思议之处,以至于我总觉得国人有一定的思想割裂倾向。

这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强调和谐,避免冲突,在逻辑上就是一切模糊处理,绝不直面剖析。或许是性格原因,这点通常女性居多。在家庭纠纷里,总有人说“都是自己人,不要这么计较对错”,这句话原本是正确的,是不应当计较。但,“不计较对错”和“不分对错”是俩个事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只是我们明白了对错之后,是否有必要进行奖励或惩罚而已,既然是家人,当然通常就没必要额外的过分奖惩了。这才是这句话的真正解释,但实际上,大部分这句“都是自己人,不要这么计较对错”就是终止一切话题的目的,就是“不要分清楚对错”的意思,于是这次结束,下次继续。为什么,因为大家并没有达成意见协调一致性。

同理的,也常听到劝架的来句“各有道理”,和古代县官的“各打三十大板”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这事以后再说”“到时候看情况”“相关部门正在调查”“将依法依规处置”“我们高度重视”“以官方发布为准”拖延式话术,“事情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事情过去了,就别提了”“大家都不容易,互相体谅吧”打太极式转移视线的话术,想着办法把一件可以明明白白解决的事情,硬生生打成浆糊,拖着放置着,不予处理。

这种人,说好点儿叫情商高会处事儿,说差点儿就是不能分辨是非。这就导致沟通效率极为低下,一旦出现了问题则容易积重难返,因为多半问题是需要解决的,搁置下去就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并不多见。

7,过度目的导向

本想拿“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来说事,后来想想算了,还是说说“成王败寇”吧。依然举个例子,成吉思汗征服亚欧大陆,杀了全球2亿多人,灭了60多个民族,汉族也被当成俩足羊。我们大部分自诩汉族人,可提起他却称之为“一代天骄”,这是什么逻辑?如果我是蒙古族人,大赞铁木真,自然是歌颂我族英雄,天经地义;作为汉族人,族人被屠,怎么会拿元朝国土引以为傲?解释的逻辑只能有一个,就是“胜者为王”。

从范进中举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到高考一决定胜负,几千年并没有什么进步,成绩论英雄,过程不重要,没人会关心你高中学到了什么,成长了什么,只看你读了什么大学拿了什么学历。公司里KPI绩效考核,社会里只看最终社会地位,都是如此。于是,大家开始笑贫不笑娼,因为过程不重要,只要最终有钱就行。学校里成绩主义,官场里形式主义,公司里欺上瞒下虚报成果,社会中道德败坏未达目的不择手段。

我最近经常有一种感觉,人的进步是螺旋式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进步的时候,可能就如上螺旋楼梯,虽然俩个人最终的结果是一致的,即从上面向下看,它们都在楼梯的同一侧,但实际思考深度和推理方式是不同的。就如那句话“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虽然第一层意境和第三层意境的结果相同,都是“看山是山”,但俩者的思维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了。同理,仅仅关注结果,不看思考过程的严谨性是没有意义的。

8,情绪化推理

人分为感性和理性,原本这俩者都极为重要,互为补充。但我个人觉得中国文化重视“情”胜于“理”,过度重视“人情味”和“义气”,这也导致了中国的家庭问题极其难以处理,别人说“清官难断家务案”就是这个原因。

但事实上,情绪就是情绪,逻辑就是逻辑,常用感受去判断是非对错的后果是,沟通中很容易使用道德绑架,打感情牌来PUA。这种关系在家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种尤为常见。“你要是真的爱我,就不会觉得我错了。”“你连这点儿都不愿意,太让我失望了”嗯,各种PUA。仿佛只要有爱,一切都是正确的可行的,用失望去施压,友谊就等于永不批评,还有更隐蔽一点点儿的“大家都这样做,就你不一样”,用群体认同压倒事实和逻辑,也就是培养乌合之众的方式。

而更过分一点儿的道德绑架型的,则是“我都是为你好,你还顶嘴”,“你如果不帮忙,就是没良心”,于是动机好就意味着一定合理,亲情付出就等于要绝对服从,不帮忙就等于品格恶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PUA情况,就是因为施害者的逻辑混乱,用情绪替代了逻辑。

当然,还有一些变形,例如情绪过激扩大型的“你这样就是不把我当人看”,“你是不是巴不得我死”,自己极端假设,将事情扩大化;或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你怎么能….”用情绪民族主义绑架立场的也都非常常见。

9,其他

其实,还有许多,包括故意的定义不严谨,使用宽泛的名词;或因果倒置;或刻意使用一些术语来掩饰自己的逻辑不清;无理由的片面辩护(例如: “我可以和所有人好好沟通,但是不尊敬父母的人,就不配和我谈”,为什么?不提供任何逻辑论证。);自循环论证(例如:“这个产品很好,因为它很热销;这个产品很热销,因为它很好”),类似种种层出不穷。

总之,语言和文化会影响人的思维逻辑方式,进而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方式,最终决定人的行为和未来。

在国内这种环境,我也明白,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能一板一眼的去逻辑论证式的说话;但在一个人的时候,要复盘一些经过的事或谈论过的道理,再用逻辑去反思归纳整理,可能会提高自己对许多事情本质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