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记202508
2025年08月日志记录。
- 带娃的感受
- 工作和学习进度情况
-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忙
- 自己失败的原因
- 40岁,人生才刚开始
带娃的感受
最近这个月最大的事,莫过于老婆回国照顾丈母娘,留我一个人带俩娃 这个事情了。
原本以为会是有大量的家务事让人不适应,其实家务事还真不算多,每天2个小时就搞得差不多了,也并不算消耗体力。真正麻烦的是,娃子的行为不可预测性和时刻情感陪伴,花费时间巨大,以至于真能忙到每天完全没有自习的时间。娃子上学的时候要做一些洗衣服拖地整理工作,早上做备餐,下午要全程陪着,即使它们写作业,也能几分钟就有事,喝水倒水,找笔本,看作业不明白等等全要不停的打扰,一旦一小会儿没声音了,多半事情更大,写作业睡着了还算好,就怕偷偷拆家搞破坏,完全无法专注投入某件事情。在外面的事情就更多了,到处摸到处跑,轶可不能分神。
总之,这四五年是没希望带老婆满世界跑了,起码小娃子到10岁才可能相对轻松一些。
工作和学习进度情况
日本那边签证还在办理,技术主管很直爽,但HR那边过几天就问东问西一些事情,令人感觉不安。
幸好我也不着急,正好有个缓冲期,补一下flutter, getX, dio这些,现在熟悉了蛮多,按这速度,去日本之前,应该可以直接上手做事了。当然,还是新手 flutter 程序员的水准,毕竟没有大型项目经验的成长。
另外,最近重新拿起来西语了,原本因为娃子西语不错,想把任务进行分配互补。我负责英语日语,娃子和老婆负责西语,但现在看起来不行。开家长会也好,出去购物等,娃子要么害羞要么贪玩,不好好翻译,又因为他中文底子不好,经常无法正确表达,就开始胡扯了。不行,终究还是要靠自己,而且之后去全球旅行的概率还是极高的,继续补吧。
预测西语需要去学习的时间也不用太长,毕竟没打算去考试,满足生活沟通就行,现在也有了一些语感,只要方法正确,一年就完全足够了。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忙
今天收拾娃子的衣服时,意外的发现娃子衣橱里竟然有上百件衣服,其中大部分都已许久未见娃子们穿过,而老婆仔还在国内考虑给娃子买衣服带过来,这与我近几年一直坚持的“舍断离”观念相悖,心中不满,于是写下这篇文章。
在一百年前,1930年,英国经济学家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写了本书,叫《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翻译成中文叫做《我们后代在经济上的可能前景》。
先说 凯恩斯 这个哥们,他是一位和 弗洛伊德,爱因斯坦 齐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宏观经济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起被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这么一个牛逼的哥们,在其中晚年写的文章《我们后代在经济上的可能前景》中,对100年后的今天做了一些经济预测,他在文中说到:“100年后,即2030年,随着工业机械科技带动生产力的提高,一个人每天最多只需要工作3小时,就可以彻底摆脱饥饿和贫穷。而且,这三个小时也不是经济上需要的,而是人类‘闲不下来,总需要做些什么来消磨时光’的一种劣根性;而每天3个小时的工作,可以让人不那么无聊,满足这种劣根性罢了”。
而现实情况呢,则是996ICU,脑梗心梗过劳死,这位伟大经济学家的预言几乎完全落空。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仅仅说解决温饱问题的话,按照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标准,用钱买面粉做面包,买布做衣服,凯恩斯的预言却又是非常准确的。在大部分国家里,确实每周工作十五个小时是饿不死冻不死的。那么,科技在发展,生产力在提高,我们却又在不停的加班,为什么还会感觉自己又“忙”又“穷”呢?
其实,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处于和苏联的冷战时期,当时,美国的日用品和粮食的生产效率已经就是1930年的3倍。那么从理论上,到1980年时,美国老百姓只需花费1/3的劳动时间,就可以过上他们父辈的生活。实际上事实也的确如此。二战后,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出现了劳动时间缩短,社会福利上升,免费公共教育,免费医疗,失业救济金,育儿福利等,于是就出现了全球性的“婴儿潮”。但是,当大家生活开始舒适之后,人们就开始各种“折腾”,摇滚音乐,吸毒酗酒,反政府游行等接踵而至,这就搞的统治者极其不爽。给你们好吃好喝的福利,你们还各种折腾,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国政府都开始宣扬消费主义和阶层化,用各种宣传舆论去引导大家通过消费能力来定义人们的阶层,再人为的扩大阶层差距,以刺激大家的比较,使人们主动的进入消费主义陷阱,成为“薪水奴隶(Wage Slave)”。
根据著名经济社会学家Juliet Schor在1992年出版的《The overworked American 过度工作的美国人》一书中就描述了在美国的这种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但劳动时间却也大幅度增加的现象。书中指出,过去,只有蓝领工人有过劳现象,而到了二十世纪末,这种现象已经蔓延到了白领人群,1990年这一代的美国人比他们父辈平均每周多工作13小时。而且,在1960年代,美国只有不到20%的女性需要工作来维持生计,而现在,这个数字上升到了80%以上。生产力在提高,劳动时长在提高,劳动人数也在提高,但很多老百姓依然感觉到“穷”,显然有一部分人在中间获利。于是,随着时间增长,穷人越来越穷,获利的人越来越富,直到俩个阶级的鸿沟不可跨越。
“消费主义”让你心甘情愿的放弃尊严,健康,情感这些无比贵重的东西,拼命的为“钱”效劳,然后再花钱到一些没有意义的物品上,又因为过度的忙碌“穷忙”和“信息茧房奶头乐”的安慰,以至于你无暇去思考,深陷其中却又不自知。
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汽车。我们不说名牌豪华轿车,就说普通的代步车,看起来很好对吧,扩大了我们的活动范围,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便利了我们的生活。而实际上,我们来算一下。假设,我们开车一小时可以行驶50公里,而走路一小时只能走5公里,看起来速度快了十倍。但是,你有没有计算过,我们需要工作多久,才能换来一辆车呢?根据 World Data 网站上的数据显示,在大部分国家,一个人需要工作整整1.5年才能购买一辆汽车。而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万元,而2024年中国乘用车均价是17.4万元,也就是需要一个人工作4年多来换一辆汽车。而实际上汽车的费用远远不是一个购买汽车的费用,还有停车位,养路费,车险,维修保养费,汽油甚至罚单等等,另外还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去驾校学习考证,而且其中大部分还都是长期的费用。如果我们仔细计算,会发现汽车根本就是一个奢侈品。而且呢,马路上交通越来越拥堵,汽车的行驶速度也越来越慢,按照《上海市交通行业发展报告2022》数据显示,早晚高峰车辆平均运行速度是16公里每小时,而公路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20公里每小时以上。此时,你还会觉得汽车节省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吗?
而且,汽车不仅消耗了购买者的时间精力,还严重消耗了生产者的时间和劳动力。根据2022年世界汽车行业报告中指出,全球和汽车相关产业,包括研发,制造,销售,售后服务,零部件生产和物流等领域的从业人员多达一亿人。这些劳动力原本可以建造更多医院学校,或者进行种植畜牧,或者进行文艺创作丰富精神需求,但他们却在制造汽车这种奢侈品,我们也在牺牲健康和陪伴家人的时间,加班拼命。这种乍一看是提高自身幸福度,实际上却是坑人的东西已经比比皆是。原本半小时就可以完成的简单文档,非要搞成好几天才能做完的精美PowerPiont幻灯片;一个或许一年用不了几次的榨汁机;穿了俩天就丢衣橱的衣服,又占地方又花钱还花费精力去挑选和维护;几节毫无意义的羽毛球课程,既不能让我们成为专业选手,还要为其购买不菲的装备去吃灰;一颗毫无保存价值也和婚姻美满无任何关联的钻石戒指,也成为了众人炫耀的资本。这些消费主义的产物,打着改善我们生活的口号,实际上却是操控着我们为赚钱而牺牲更重要的东西,完全都是智商税。
当然,我这里也不是要放弃使用先进的科技,也不是呼吁大家必须减少工作时间或者不花钱。只是提醒大家多去思考“要用什么,如何用,何时用,何时该用,何时不该用,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工作,健康,家庭;在其中要选择什么,放弃什么”这些至关重要又因人而异的问题,只能留给每个人去思考。
最后,我再次强调先前曾多次说过的,“消费主义”, “穷忙”, “信息奶头乐”, “体制化” 四条是现代社会四大陷阱,环环相扣,必须谨慎再谨慎的对待,才能做出真正明智的选择。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
自己失败的原因
先前的一些零散思考,自己可能的失败原因,整理到一起了。
- 为了和群而且合群。
先前在国内,我因为工作或亲属血缘关系,以及一些顾及各方面子的考量,不得不与一些人进行接触。而实际上,大家因为环境或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多时候相处感觉颇为疲累,其实真实原因就是我们原本就不是一类人。直到出国生活后,因为语言不通和地域环境时间差异,减少了大量人际关系,反而变得轻松了起来。四十岁开始,对人际关系是做减法,不企图改变他人,只做关系的筛选。现在合群的目的也只是为了交流信息,互相学习,彼此提升;或是纯粹的臭味相投,谈得来。除此之外,我不会因为其他任何原因而去合群。胁迫性融入一些群体,很难给自己带来舒适和价值,即使别人说我不合群,开不起玩笑等等,我也丝毫不会在意。从理性且功利一些的角度去思考,合群的目的原本就是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如果合群并不能带来这种作用,那还不如独善其身,利用独处的时间去重塑真正的自我。另外,合群很重要,但是合一个什么样的群则更重要,乌合之众也是群,互助语言交换小组也是群,要选择什么样的群,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思考自己的目标。
- 三分钟热度。
人们都有好奇心,我的俩娃子更是在好奇的年龄,他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有看似极高的热情,然而一旦我开始从基础讲起,或是进行信息扩展的时候,他们就发现那个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为了避免承担未来可能的失败,他们就会及时放弃,导致许多事情都是半途而废。这种行为不仅仅浪费时间,对他们的自信心和精力也是一种无形的磨损和内耗。 厌恶失败,容易放弃是人的本能,要克服这种三分钟热度的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刚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降低目标,不追求过高的强度和标准,仅养成习惯即可,21天习惯的作用还是很强大的。
- 计划太久,执行力弱。
72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到一件事情,在72小时内没有去做,那么,最终做这件事的概率就接近于零。作为一名程序员,我非常讨厌异常,尽量考虑各种风险可能;作为工程师,更习惯整体架构,尽量在思考完善后再行动工。这种特质甚至到游戏中,许多游戏都忍不住的去刷首抽,希望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开局。但是,到了这边,发现移民的国人只有俩种,要么非常有钱,要么就是非常“莽”。这里“莽”的意思就是具有极高的执行力,明明只有不到50万人民币,就敢直接去西班牙;要么拖家带口,带着一岁的娃的直接偷渡美国;还有在国内连饭都几乎没做过的白领男,直接到这边开餐馆;结果更是个个都成功了。而我国内的许多朋友,大多是高薪程序员,比起资产,学历,甚至语言都远胜这些人许多,却都畏首畏尾不能出来,这就让我不得不反思了。 我觉得可能更多是因为自己设定的目标过于理想,从而让自己觉得目标很难实现,就导致了拖延。制定一些低要求的,切合实际的目标可能会使事情变得积极一些,有了合适的目标,应当会提高一些执行力。
- 怀念过去。
金刚经里有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的“现在心不可得”,但另外俩句还是明确的,如果一直在后悔或怀念自己的过去,或对未来充满焦虑,都不如活在当下,因为人生的意义就是经历(这里之后打算认真再写一篇感受),总之,因为过去的一些事情或选择而后悔自责,不仅于事无补,还会使自己的思想负担变大,使当前和未来深受其累。一旦陷入低迷的情绪,不如去户外活动放松自己,或是去一场简单的旅行,短暂的逃避一下,转移注意力。如果是过于“闲的蛋疼”而怀念过去,那就不如运动或读书,或是一些爱好来填补闲暇时间,充实起来就不会想东想西的浪费时间了。
- 负能量太多。
独自带娃的这一段时间,我最大的感受是自我提高被停滞了。倒不是忙碌的家务占据了时间,而是娃子们不可预测的非正常行为,总让我处于一种极其愤怒不安急躁的情绪中。而这种糟糕的心情又会导致自己什么都不愿意干,原本也不算时间紧张,硬生生的给内耗到整天睡觉来调整心情,既无暇进行自己的知识提高,也无法抽身出来理性解决这些事情,就进入了一种死循环。 当前我的解决方法就是晚上看一些让心理学的书籍或视频来自我调剂,当然,如果此时能有一些充满正能量的基友自然是更适合不过。真正的益友是那种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互相激励提高,最终互相成就让对方变的更好的人。像我这种远在海外孤岛的人,最好的做法还是不能指望别人照亮自己,而是需要内心自带光源。最大限度的利用现状,积极应对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原本就是男人最应当擅长的事情。
- 目标不明确。
因为自己提前退休的缘故,原本的工作升职的那套固定道路已经行不通,进入新的一种生活状态,我也迷茫了蛮久,日子一天天过去,技术上生活上不见任何起色,左一枪右一炮的想搞过各种事情,浪费了许多时间。我有一种生活上的目标,但达成该目标的子路径节点却始终是模糊的。现在想到的方法就是看那些达成我目标生活的人的视频博客,尽力去模仿对方,读他们读过的书,走他们走过的路,尽力从认知和行为上向那些人靠拢,虽然方法很蠢笨,但向优秀的人去学习,纵使未能达成目标,也有可能在学习的路上逐步融合处自己的竞争力,进而接近自己的目标吧。
- 完美主义。
我是个轻度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也一直比较苛刻,更不可避免的将他人的缺点放大来看,(这个问题挺严重,我之后也要好好反省总结一番)总之,苛求完美的心态并不能让我的工作变的更加顺利,反而让我的独立游戏项目多次卡住,现在完全凭借自身意志力在坚持。事实上,完美主义从心理学上而言,代表了人类的一种焦虑的情绪,对自身无能感的不安,而一旦愈加严重,还会出现强迫型人格障碍。对于这种焦虑症,有一种治疗法叫暴露疗法。该疗法是让自己面对最焦虑最恐惧的情况,当事情出现失误的时候,试着让自己容许这个错误的存在,不让这个错误影响之后的过程。这就如我的独立游戏如果没成功怎么办?的确很丢面子,也花费了时间,还没有获得金钱上的收益,但我的家庭经济依然可以正常运作,那么,就允许这件事情的发生。我必须去接受这种失误,而这个失误之后的过程反而是好的,只要完成了这个游戏,对自己技术的成长和自信的提高有好处,或许还能因此结识独立游戏开发同好,总之,“完成”比“完美”应当更重要。
- 喜欢一心多用。
有些时候和娃子闲聊时,我经常有一搭没一搭的应付他们,一边看手机上的多邻国,结果就是什么都想去抓住,什么都没抓紧,娃子没哄好,自己学的单词就忘光了,还要翻回去重学。而在设定子目标的时候,也是想的太多,不够专注,经常换来换去,一下子想完成太多的事情,想几个月就学会西语,又想复习日语,还想学葡语和法语;那边又在看心理学的书,理财的书;还在看养老移民旅居的视频;还在整程序技术和游戏开发的项目。结果就是挖了十口井,却没有一口是能出水的。现在想想,解决方案还是放慢脚步,设定低的专注的目标,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舍断离”,还要在时间分配上进一步“舍断离”才行。
40岁,人生才刚开始
和朋友聊天时,我说自己现在已经退休躺平了。有些人就挺羡慕,说自己也有过类似的梦想,觉得我活的很潇洒,他们也想40岁就退休。我当然理解这种想法,先前也有类似的感觉:一天从早忙到晚,睡不好觉,甚至可能还没有丝毫成就感。一刷朋友圈,有的人环游世界,有的人创业成功,有的人登上高位;而自己呢,整天还在想着手头的项目怎么做,晚上吃什么,娃子的作业写完了没,在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反复折腾,疲于奔命。所以,当时我就下定决心,到了四十五十岁,我就差不多要退休了。但现实是,根本躺不平。即使争取到财富自由,娃子读书的事,家里老人的事,理财的事,未来养老的事,还是没完没了;而且,真躺了一年半载的,心里也一直很难甘心就这么躺下去。
回想之前40年,就跟离弦之箭似的。10岁前懵懵懂懂的傻快乐;20岁前觉得时间特别难熬,整天幻想着出人头地,总想着搞各种事情证明自己并不平庸;20到30岁时,初次觉得时间飞逝,一晃就过了十年,换工作谈恋爱忙于各种朋友交际,整天追着生活跑;30岁到40岁时更是非常混乱的状态,一边感觉整天忙忙碌碌的,但回头一总结,却又发现似乎没留下什么。而最近几年,时间则是更快了,一眨眼一年就没了。直到周围小孩见到我都喊叔叔,甚至个别的还喊伯伯的,我整个人的心态就开始不好了。想到自己小时候,见到40来岁的男人,就必须考虑还能不能喊叔叔了,差不多”40来岁”就已经是油腻的代名词了。结果,现在自己也到这岁数了,突然感觉有些恍惚,我竟然也40多了,对于我这种从不习惯搞生日聚会这种形式主义的人而言,就更加不喜欢别人祝我生日快乐了,仿佛那句话就在提醒我又老了一岁一般。于是,从来都是默默的混过那一天。
原本工作累了的时候,总想着的“退休躺平”,就是跟身边的一些朋友一样,都不是说那种“摆烂式的躺平”,只是想着人生到了四五十了就准备收尾了,不折腾了,不冒险了,安稳第一。但是真正在家里躺了俩三年后,脑子里最常冒出一句话却是“我的人生,还有下半场吗?”。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时,突然发现这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问题并不应当是“我有没有可能”有下半场,而应当是“我还愿不愿意”有下半场。这就把我拉回到了先前追求退休的初衷,之所以要财务自由,其目的就是争取到那种让自己安安静静一个人,不再被生活所逼迫的一种感觉,也就是重新为生活做出一次真正的自己选择的机会。于是,答案就自然而出了。
40来岁,经济也独立了;娃子也差不多大了些,基本的自理也有了;婚姻该稳的也稳了,该分的也分了;技术经验,眼界认知,判断力,情商该有的也有了。终于不用再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可以开始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了。这个时候我就开始敢问自己一些以前不敢去问的问题了,到底我这一生图个什么?
和周围人的接触中,我遇到过俩种人。一种人40来岁,认命了,他们觉得人生就是这样,别折腾了,求稳第一。这就是别人口中说的“有些人三十岁死了,八十岁才埋”,他们人未老,心已经老了。还有一种人,40岁才是他们的起点,读书考证的,创业的,帆船旅行的,开画展的,从他们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终于开始为自己活了”。于是我就发现,决定一个人40岁是否能够重启的,不是时间不是金钱也不是运气,而是“认知的弹性”。我们在一个看似稳定的年龄里,是否还能保持热情,继续好奇,继续不服,继续追求欲望,继续使劲折腾。乔布斯说过“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我总觉得他少说了半句“keep passion”。
最近在看心理学,里面提到一个叫做“认知转变期”的概念。就是指人在45到50岁之间,对世界的看法更加通透,对自己也更加的诚实,意思就是这个岁数的人不会再幻想其他人都会喜欢自己了,也不会去纠结如何去讨好这个世界,开始更加关注“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此时,最适合自己去做的事就是“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以前,可能为了父母的期许,为了工作,为了家庭而奔波,为了适应环境而逼迫自己去跟上一种外界的步伐,而到了这个时段,就适合去放慢脚步,倾听自己内心的节奏,我是不是也值得去活的更加自由一些。
所以,我就觉得四十岁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开始,才是真正为自己而活的起点,我还有许多许多种可能,不能让追求稳定偷走了自己的可能性,也不能让现实磨灭了我的热情。我还有半生来重新定义我这个人,未必是程序员,未必是情商低不善交际的,未必是愤怒冲动的,不给自己设置牢笼,也不进入别人对成功定义的牢笼。纯粹的为自己活一次,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将一辈子活成俩辈子,丰富自己的体验,方可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