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和韩阿姨以及她女儿一起吃饭。她女儿似乎挺喜欢我这个颓废的样子,所以叫来了不少自己的同学来展览我。一个个重点高中的小姑娘。

吃饭的地方她女儿选的,Pizza Hut。一听就是高中生选的地方,哈,PH现在变成了高中生聚会的好场所。

每次路过那里,都可以看见一排16,7岁打扮的学生在门口站着等朋友。

想来我们的成长轨迹如果用吃来度量的话都是这样的:肯德鸡;麦当劳(初中)-》必胜客(高中)-》各种小饭店(大学)-》? 到了毕业以后好像就没个准了,哪里都会去吃。

但是之前,绝对是渭泾分明,决不胡乱扎堆。很大的因素我想是因为经济上的,初中生的零用钱,大概只够去KFC(我那时候都是吃路边摊,哈),高中了钱稍微多一点,大家AA可以在必胜客里坐坐。那里环境也稍微好一点,感觉更像大人去的地方?吃饭的标准也从25/人到高中时代40-50,大学50-70,毕业了以后就会有动辄100以上的了。

这也算是种简单的分类法吧。

和不同的人沟通果然需要不同的手段。特别是和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

高中生关心的和大学生不一样,初中生又是另外一种思维,城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想的不同。我在这一个礼拜的时间里迅速地在不同的人群之中转换角色,有时候扮演听众,有时候扮演演讲者,有时候和他们一起讨论,分享。其中的感觉好像在玩角色扮演游戏一般。迅速重温了从初中到大学的记忆。

其实我觉得有时候跳出自己的年龄圈,去接触别的,会有另一番滋味。

小时候总是喜欢和年龄大的哥哥姐姐一起玩,现在又跑回到之前。算起来,现在的高中生大概和我相差6,7岁的年纪,听他们关心的事情,就好像看着过去的自己。我看着他们争论到底应该怎么填高考志愿,究竟高中时期的爱情会不会长久,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种种。不觉在心理暗暗地笑,“哈,你们也碰到了吧。”但是这又好像是个不能说破的谜语一般,除了自己经历,别人的建议只是一个不那么切实的参照罢了。

每每看到高中的学生,就不觉提醒自己,原来我已经被他们称为“前辈”了,再过几年都要叫叔叔了吧?

我这一辈,已经从被别人看着长大变成看着别人长大,how time flies!